“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时,从火焰山下经过。
8月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衡阳市“援疆20年·衡鄯一家亲”采风团11人来到了火焰山下。远观,火焰山似火龙,横卧在我们面前。
全中国地面温度最高的地方
传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火炭掉落人间变成了火焰山。幸亏孙悟空借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灭了漫天大火。虽如此,火焰山仍是全中国地面温度最高的地方。
天气预报说,鄯善县8月7日的最高气温达到45℃。当我们顶着烈日站在火焰山下时,鄯善县旅游局局长詹德阳告诉我们,火焰山上的地表温度至少在80℃以上。
神话传说中的800里火焰山其实不足100公里,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地跨吐鲁番市和鄯善县。最高处800米,最低处负于海平面150米,南北宽度约10公里。
火焰山呈东西走向,横贯鄯善全境,将鄯善分为南北两个绿洲带。南边是鲁克沁镇、达浪坎乡、迪坎乡、吐峪沟乡,故将此四镇称为“山南四乡镇”,其余四乡镇统称为“山北四乡镇”。
火焰山形成于地壳运动,跨越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多个地质年代。由于通体红岩,终年热气聚集,山上寸草不生。
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火焰山就像一座正在燃烧着的山。而处在火焰山南北沟谷中的桃儿沟、葡萄沟、干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树柏沟,依然流水潺潺,草绿花红,瓜果满园,一片生机。
“西部秘境”吐峪沟
当地有个传说,是猪八戒用铁耙在火焰山上挖出了七条沟,吐峪沟就是其中的一条。它是火焰山脉历史文化最为悠久、自然景观最为雄奇的峡谷。
当天上午10时45分,我们到达吐峪沟风景区——吐峪沟大峡谷的入口。
吐峪沟大峡谷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米。峡谷中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走进峡谷,像走进一个世外桃源。峡谷两岸群峰对峙,山体颜色五彩缤纷。那大大小小的奇峰异石,有的刀削如砥,有的壁立如屏,有的突兀如柱,有的又像野驼在奔驰,有的像老鹰在翱翔。
一股天山雪水跋涉而来,化作溪流从谷底潺潺而过。在鄯善这个地表水稀少的地方,人们喜欢称其为河。小河宽不过2—3米,水流量看似也不大,却慷慨地滋润着周边的自然万物。
三个小时的跋涉,我们走出大峡谷,来到了吐峪沟村。
吐峪沟村是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距今已有2600—2800年的历史。这里既是吐鲁番古车师国的发源地,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会地,也是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的交融地;这里是维吾尔族聚居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誉。十九世纪以来,吐峪沟村吸引了俄德英日等国探险家的目光。
“千佛洞”比敦煌石窟还早上百年
吐峪沟有一石窟,当地人称其“千佛洞”,千佛洞开凿于两晋时期,它的历史比敦煌石窟还早上百年,是新疆地区建窟最早、规模最大、壁画遗存最多的石窟之一,也是新疆的“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内出土的《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残片被认为是有明确纪年的世界上最早的汉文佛经写本,写于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同时,还发现了北凉王沮渠安周所写的供养经《持世纪》《佛说菩萨藏经》《华严经》等。今年年初,经文物专家确认: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一件文书为国内著名佛学经典名著《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该残卷应该是目前学术界所知道的数十种《大唐西域记》中年代最早的写本。
吐峪沟有一村落,依山而建。村子正中是一条主街道,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土房。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村中流过。村落周边是古老的桑树和翠绿的葡萄园。当地的民居都采用黄黏土建筑,我们俗称的土砖房。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土房土房,土坯砌房,不用木材不用砖,冬暖夏凉,干净舒爽。”吐峪沟村黄黏土民居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吐峪沟村虽是维吾尔族聚居地,依然可以看到巷道两旁悠久的汉风商铺、木雕镂空门窗、“门当”等,处处彰显了深厚的中原文化。还有罗马式雕花点缀其中,留下希腊文化的印迹。
站在千佛洞对面的山路上,俯瞰吐峪沟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的使团、商旅、官兵,跋山涉水而来,将东西文化深扎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