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应龙 图/苏子叶
“韬光养晦”,可能与“寂寞”二字有着很大的“亲戚”关系。
在“韬光养晦”这句成语里隐藏最深的人,笔者认为有几个典型的代表: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叫出来的是霸王之声惊天动地;东晋时的谢安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等游山玩水。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也就因为有了“东山再起”,才会有刘禹锡《乌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绝唱。
再看刘玄德大叔,从不显耀自己,老是夸奖他人。青梅煮酒时,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手中所执匙箸不觉惊落于地。可以说是一“酒”让操失防范,此后才有了蜀国的三分天下。
毕竟,像历史上这样韬光养晦做人的太少。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成功,去明白一个道理:要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守得住自己的底线,看得准自己面对的形势。前面说了,“韬光养晦”与“寂寞”的关系,我们大多是凡夫俗子,那就让我们去选择“寂寞”,学习他们那种耐得住寂寞吧。时刻告诫自己,处事要多想想几个为什么,要给他人和自己留些余地;待人则要温文儒雅,万万不可得理不饶人、处处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就这样,每一天多让寂寞“洗”自己一会儿,在寂寞中去多“思”一会儿,让寂寞多“飞”一会儿。只有用“寂寞”的精髓去成熟自我、砥砺自我,才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