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的孙女士花了三个月工资,送六年级的儿子参加英国游学。每年寒暑假,孙女士都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但出于时间和经济考虑,没去过国外。“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孙女士的苦恼在工薪家庭普遍存在,如今不去游学的中小学生似乎成了“异类”。
1.诚然,出国游学能增长见闻,开拓眼界,换一个语种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但也不可盲目跟风攀比。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出国游学行程都只是走马观花,只游不学、重游轻学。仅凭短期的游学,对于提升口语水平和融入当地文化基本起不到作用,因此,家长们大可不必把出国游学当作一门“必修课”。对于出国游学,还是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来量力而行,不必为自家孩子“没出过国”感到焦虑。对孩子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长年累月进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材施教。切莫抱有短短几天游学,就可以让孩子有“质”的飞跃的功利心理。——评论员 史晓帅
2.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这个时候,孙女士送孩子游学,并不见得是孩子需要与适合的。或者游学项目本身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孩子都游学过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换句话说,这是焦虑和攀比心理下的“病急乱投医”。
家长的这种心理我们见多了,多少家长一到暑假就给孩子报了夏令营、游学营、培训班、兴趣班,因为其他家长给报了这些班,仿佛自己不给孩子报就吃亏了。其实,个别游学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花了三个月工资的冤枉钱还只是小事,若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评论员 从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