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芈姓,以邑为氏
叶氏源出芈姓,系楚国公族之后。据《史记·楚世家》载,帝颛顼裔孙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春秋时,楚庄王有个曾孙名叫戌(一作贞),在楚平王时封于沈(今安徽灵泉县),任沈县县尹,以封邑“沈”为姓,故又称沈尹戌。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沈尹戌在与吴国军队交战时,战死沙场。于是楚昭王就令他的儿子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楚王室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欲弑之,自立为王。叶公闻讯,立即领兵进入楚都城,与楚惠王的人马一起打败白公胜,迫白公胜奔山自缢。叶公等救出楚惠王,由此楚国局势得以安定。楚国局势稳定后,叶公官至楚国司马,仍兼叶邑令尹,老于叶(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其后叶公沈诸梁的子孙,多以祖上封邑“叶”为氏。此即东汉应劭《风俗通·氏族篇》所云:“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
(二)叶氏亦源出多支
1. 汉时有叶调国,因以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东汉时,日南郡(今越南南部)有一个叶调国,凡汉朝定居此处者,以“叶”为姓。三国时吴国孙坚有个都尉叫叶雄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
2. 今满族姓
清朝满族叶赫那拉氏、叶赫那喇氏等,后改为汉姓叶氏。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南阳郡。 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下邳郡。 东汉永平十五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南朝宋仍改为郡。
(二)堂号
崇信堂。宋代文学家叶梦得,在宋室南渡时,为江东安抚使,以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叶梦得因功迁观文殿学士、福建安抚使,又改任崇信军节度使。其后裔以其官职为堂号,即“崇信堂”。
南阳堂。叶姓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古属南阳郡,叶姓为南阳望族,遂以“南阳堂”为堂号。
(三)名联鉴赏
家藏万卷云樵录
锦绮四时畅春园
上联说清代校勘家叶云樵事典;下联所云清代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作品传世。
月光生碧海
素色满瑶池
引自唐代贞元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三、名人小传
叶梦得(1077—1148),宋代大臣、文学家。苏州吴县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祠部郎官、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后知蔡州,复龙图阁直学士。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寿州等6州宣抚使。因抗金有功,诏加观文殿学士,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寻拜崇信军节度使。叶梦得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自乐,能诗工词。
叶颙(1100—1167),南宋高宗、孝宗朝宰相。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进士。初授南海县主簿,摄尉,知信州贵溪县。时诏行经界,郡议以上中下3等定田税,而叶颙将其分为9等,更为准确,于是信州六邑纷纷仿效贵溪。叶颙又知处州、常州,不久召为尚书郎,擢吏部侍郎,授吏部尚书。叶颙因在吏部任上政绩佳,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又进尚书左仆射。在宰相任上,叶颙荐贤臣能士,为国效力。
叶衡(1122—1183),南宋孝宗朝宰相。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福州宁德县主簿,摄县尉,知临安府於潜县。考绩佳,擢知常州,入为太府省卿,迁户部侍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为淮西江东总领,历知荆南、成都、建康府。淳熙元年(1174),召为户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又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叶衡为相期间,将库存金、银、铜钱换成纸币,以稳定流通;对外力主抗金。
叶向高(1559—1627),明神宗、熹宗朝大学士,一代名相。福建福清人。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三十五年(1607),擢拜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四十二年(1614)二月,进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又因战功,加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改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四十三年引归。由于叶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明熹宗即位后,于天启元年(1621)十月,再度召叶任内阁首辅。
叶名琛(1807—1859),清咸丰朝大学士,封疆大吏。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初入翰林院,历任陕西兴安知府、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以及湖南、甘肃布政使。二十八年(1848),擢广东巡抚,与总督徐广缙协力拒阻英人入广州城。咸丰元年(1851),叶名琛镇压罗境、南韶等地天地会起义,翌年升迁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六年(1856),拜体仁阁大学士,留总督任。次年十二月,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破后叶名琛被俘。翌年三月,叶名琛被英军押至印度加尔各答,居镇海楼上,自署曰“海上苏武”。他将自己从广州带去的食物吃完之后,不再吃异乡粟米,于咸丰九年(1859)四月初九绝食而亡,时年53岁。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胡秀华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