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来历
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选拔其中的人员都是体貌魁伟、膂力过人之辈,此后值守宫门、皇帝出巡护卫事宜、对文武大臣实施廷杖等工作皆由锦衣卫负责。后来,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等机构,负责侦查、逮捕、审问等工作,长官名为锦衣卫指挥使。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之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通过对锦衣卫的四大误读入手,来看看真实的明朝锦衣卫。
误读之一:锦衣卫个个武功高强,都是绝世武功高手
明初期,太祖朱元璋确实有严格的选拔标准,锦衣卫官校要从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中挑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挑选标准不再严格,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和勋贵子弟渐渐占据了锦衣卫上层官职。比如在“土木之变”后,文官们把失败的罪责归于太监王振。当时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呵斥群臣,激起众怒,一班平日苦读四书五经的文弱书生出身的文官,竟然拳打脚踢,打死了马顺!如果马顺会一些功夫,哪怕不能和群臣对打,最起码逃跑是没问题的,但他就是活活死在了一帮文官的手下。这说明锦衣卫不是人人都是武功高手。另外明中期以降,随着勋贵、佞幸和太监子侄等加入锦衣卫,尽管他们都是挂职带俸且不理事,跟实任掌事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些人充斥了锦衣卫的队伍,对于锦衣卫整体武力水平都是一个拉低。
误读之二:锦衣卫无法无天,随意抓人杀人
锦衣卫镇抚司确实有刑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诏狱”),但是不代表他们就可以随便杀人抓人。只有皇帝下令,他们才能不通过法律程序抓拿审讯犯人。但必要的程序是绕不开的。《万历野获编》里提到,按照祖制,锦衣卫拿人,必须要有驾帖,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逮捕证(这个驾帖只能一帖抓一人,而不能一帖拿多人,规定是相当严格的)。而且,锦衣卫要经过刑科给事中的批签才可以抓人,刑科给事中可以行封驳之权,如果他们不批签,就是皇帝有时候也无可奈何。明中期,锦衣卫如果到外地抓拿犯人,还需要多个部门会同签帖以防假冒。《殊域周咨录》卷9《云南百夷附》记载:驾帖需要司礼监印信,刑科签帖后,锦衣卫人员持驾帖出京之前,还需要在皇城各门验证关防。程序之严格,也是对锦衣卫执法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误读之三:锦衣卫听命于太监。
影视剧中,那大太监一个个对锦衣卫颐指气使,仿佛锦衣卫人员都是他们的奴仆似的。明代宦官权势最大者,为兼掌东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从嘉靖朝麦福开始的。权势大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也从来没有兼掌过锦衣卫和东厂。厂卫虽然经常并称,但是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两个不同部门。掌锦衣卫的官员称作锦衣卫指挥使(正德朝以后是左都督),正三品武官。从首任洪武朝毛骧到最后一任永历朝马吉祥,见诸史册的33名指挥使或者左都督以及属下所有官校和办事人员,都是纯爷们,没有一个宦官。
在明朝历史上,东厂和锦衣卫也是矛盾重重,这是政治制衡的需要,不让一家独大。
误读之四:锦衣卫无恶不作,危害民间。
明朝个别时期确实发生过锦衣卫危害民间的事情,比如永乐朝纪纲、天顺朝门达、正德朝钱宁、天启朝田尔耕、永历朝马吉祥等,这些人多是贪残之辈,他们治下的锦衣卫对于朝政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也波及到了民间。而多数时间,掌管锦衣卫的“缇帅”基本上都能恪守职责,或能力超群,或谨慎刑狱,都在史册留下了美名。
锦衣卫的职责不仅仅是特务、侦查,而且对明朝历史的正面作用也是颇为突出的。
首先,锦衣卫要负责大型典礼的侍卫和仪仗工作,比如祭祀、上朝、经筵、科举殿试等等,这些场合都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其次,他们还负责北京城的街道和市容市貌,比如修理街道、清理沟渠、城防治安等等。第三,执行廷杖也是锦衣卫的一项职责,具体执行杖责者为锦衣卫校尉,在一旁监督者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都指挥使。第四,反腐败和监督官员也是他们的重要职责。打击贪腐和监察不法官员,一直是锦衣卫的重要职责,这也是保证权力制衡和防范政治风险的一个方式。第五,军事情报工作也是锦衣卫的职责。在对“北虏”和“抗日援朝”的战争中,锦衣卫人员都发挥了收集敌方情报的作用。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中把锦衣卫描述得一片黑暗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对锦衣卫也有诸多的误读,锦衣卫在明朝近三百年历史长河中有功有过,这也需要我们客观分析判断。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