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能工厂”就是“无人工厂”?
无人自动化生产线、通过互联网“私人订制”冰箱、用人工智能做家居设计……在智能化趋势面前,传统制造业正在奋力转型。
未来的智能工厂什么样?中国制造业如何跟上甚至引领智能化趋势?一批学界和产业界的知名专家,近日共同交流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并探讨如何取得“中国优势”。
无人化:智能制造不是空无一人
在江苏一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调整后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骤减,从物料配送、组装到打包,昔日厂房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已看不到了。但智能工厂的含义就是厂房里空无一人吗?专家说,未必。
“很多人对工业4.0有误解,认为就是无人化生产。实际上,未来10年里我们要实现的并不是无人的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工业4.0首倡者之一、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瓦尔斯特说。
瓦尔斯特认为,工业化的下一步是大规模的个性化生产。换言之,工厂将会小批量、高频率生产产品,有时甚至只生产一件产品。这就需要工厂实时、自动化地调整制造计划。
“机器和人要展开合作,机器必须有能力认识到人开展的工作,同时遵守相应的一套规则。”瓦尔斯特说,推动实时的生产线平衡以及预测性维护,促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促进自动的规划和设计,这三点对于智能制造至关重要。
数字化:数据联通要让机器自己学习
海量的包裹被24小时不间断地扫码识别、数据处理、配送定位——这是快递公司的新型机器人分拣系统,一小时可以分拣包裹7万件,准确率高达99%。
在专家看来,智能工厂里所有的设备、产品都通过物联网连接,所有生产都通过产品记忆来操作。
欧洲科学院院士、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汉斯·乌思克尔特说,产品在生产线上周转时,机器会告诉自己要做些什么,无需对机器进行重新编程,机器通过产品学习。
“人们现在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数字化,但更为重要的其实是,怎样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结合起来。”乌思克尔特说。
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高保卫说,海尔近年来打造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就是面向终端用户,从设计、制造、采购等各个环节都统一打通,才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标准化:“中国智能制造”应设立技术门槛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国内的智能制造设备更多是系统集成,把国外先进的硬件、软件引进之后,针对各生产企业的具体需求“搭积木”。
“技术基础不夯实,智能制造就是无源之水。”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石胜君认为,国内智能制造设备厂商首先应该建立行业联盟,建立标准化体系,然后结合应用的具体场景,提升工艺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
他建议,要加强与德国等先进制造强国的交流,尤其是人员交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同时,结合国内制造领域,在合适应用场景做出范例,再进行联合推广。
综合新华社消息
无人超市、自动驾驶、机器“诗人”……不知不觉间,这些颇具科技感的事物正褪去神秘色彩,进入现实生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2018年,人工智能厚积薄发,在全球多个领域同时掀起一场“智慧革命”,势不可当。技术突破给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也引发新的思考。
新机遇:“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1月,美国亚马逊公司的无人超市“亚马逊尝试”在西雅图正式开业;3月,北京发放首批自动驾驶路测车牌;在这个春天,清华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九歌”以“早春”为关键词创作的一首古诗更是走红:“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这是人工智能的春天,这时播下的种子更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该校不仅在利用人工智能部署“智慧校园系统”,“00后”学生也表现出了对数据挖掘和建模、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深深喜爱。
“未来的教育方式将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个性化指导为辅,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态呈现。”翟小宁对记者说。
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认为,人工智能已到了产业应用的“历史时刻”: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将优化整个生产,推动机器人智能制造发展;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预计,算法将会在2018年改变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到2019年,几乎40%的企业将使用聊天机器人参与处理商务。
“人工智能是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颠覆性变革的一项重大通用技术,”工信部发展规划处处长姚珺在日前举行的一场论坛上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迎来一次新的浪潮。”
姚珺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通过科大讯飞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翻译软件,变成中英双语实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准确率极高,让在座的中外听众赞叹不已。
新突破:电脑加速“进化”
新应用在各领域不断涌现,背后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电脑”正加速趋近“人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日前评出有望在2018年造成重大影响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有两项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
“对抗性神经网络”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名称听起来高深,设计思路却十分有趣:让两个神经网络来玩数字版“猫鼠游戏”,“生成网络”负责“造假”,依据所“见过”的图片来生成新图片,这需要它总结规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判别网络”负责“验真”,它需要凭训练累积的“经验”,来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生成网络自创的“假货”。
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反复对抗练习,生成网络对事物的理解越发深刻,有助于“进化”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鸿升认为,对抗性神经网络有助于改进现有人工智能算法,在机器翻译、人脸识别、信息检索等诸多方向都可应用。
还有一些新技术也刚刚进入成熟期,比如“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通过云技术建立开源的人工智能技术库,有助于人工智能应用加速渗透到各个领域,推动产业变革。
新思辨:一场“砸饭碗”的“革命”?
北欧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北欧银行去年宣布,将在未来4年内裁员6000人,原因之一就是要用人工智能进行“机器换人”。
先来看看“新员工”的工作表现:人工智能客服Nova不仅能回答客户的基本问题,还会自主学习、不断改进;后台的人工智能助理则可以快速完成数据分析处理,理财咨询、贷款等业务办理效率大大提高。
被机器“抢饭碗”,可能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最大的现实忧虑。专家认为,这一问题应该辨证来看,人工智能本身也带来了“新饭碗”,而相对于“转行”,更多人需要考虑的可能是“转型”,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基于这个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已达190万,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在过去3年间增长8倍,且缺口仍在扩大。
“按照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某些工作岗位会增加,比如人工智能程序开发和管理。我们3年前还没有这种岗位,现在有了。”北欧银行部门负责人扬内·凯斯托告诉记者,“未来我们的员工不再需要处理繁杂数据等,而是要教会机器人做这些事。”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洪亮也认为,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对职场的改变是渐进式而非“休克”式的。“未来不是不需要人类员工,而是需要与今天不一样的员工。重点是从现在开始,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