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不像其他科室,能基本确定病情。比如说:昏迷可以是由中风、心律失常、低血糖等多种原因引起,急诊科医生首先要能判定出患者的具体病情,然后再根据病情实施抢救。”欧阳茴香一语道破了急诊科的复杂性、挑战性。
通过多年的积累,欧阳茴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能在较短时间内判定患者病情,并施以正确的抢救措施。在这些年里,他抢救的病人已不可胜数,每一例都展示出了欧阳茴香独具一格的专业水准。
去年上半年的一天,衡阳一乡村老人因食用药酒导致乌头碱中毒。送到市中心医院时,已经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随时都有心脏停跳的危险。欧阳茴香接诊后,立即对其进行电除颤。从当天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1点,这位中毒老人心跳停止次数多达11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在电除颤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欧阳茴香当机立断,大胆尝试给老人进行了药物抢救,使用了阿托品等。通过药物抢救,最终病人生还。之后,欧阳茴香还总结了这次抢救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了此后的同类型抢救当中。
欧阳茴香说,之所以敢于用药物抢救,是自身的“眼力”和“判断力”在“撑腰”。
“特种兵”的“魔力之手”
欧阳茴香说,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急诊科医生的必备素质。进一步说,就是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欧阳茴香总是设身处地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且不管对谁都做到态度和蔼,热情服务。27年行医生涯中,欧阳茴香对患者始终坚持“因病施治”。他对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会细心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从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却经常替患者垫钱——十几块钱的药费、上百元的检查费等等。由于一心为患者着想,欧阳茴香有了一群忠实的患者“粉丝”。
欧阳茴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医学院校求学时,曾经聆听老师的教诲,“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他始终将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正是这种上医之境,深深影响着他的从医生涯。
“视、触、叩、听”是他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一年365天,只要是上班时间,在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就是他诊断病情的“武器”。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蕴含一种特殊的力量,可在几分钟里锁定病源。这就是一位急诊科主任的上医之境。
欧阳茴香告诉记者,之所以坚持传统的诊疗,是因为这样的诊疗可以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话之间、听诊之间、观察之间都是一种交流,良性交流成了欧阳茴香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法宝。
“特种兵”的“匆匆脚步”
急诊科还有一大特点——加班是常态。尤其是逢节假日。作为科主任,欧阳茴香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临近春节以及每逢春节之时,都是急诊科最忙的时候。欧阳茴香介绍,到急诊科上班以来,他还从来没有在家同亲人一起吃过一个团圆饭。
不仅节假日很少有休息,欧阳茴香一年的休息时间也不超过30天。遇到危重病人抢救,作为值班医生,晚上12点钟之前根本回不了家。他说,急诊科医生根本没有“休假”的概念。他这么多年唯一一次休假,就是去国外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
记者采访当天,原本不是欧阳茴香的门诊日,可前来看病的市民却络绎不绝。他耐心地同患者交流,全然已经忘记采访这回事。
这位急诊科的“特种兵”,用他的责任心、仁爱心、学习心,从容应对着生命的挑战和与疾病抗争的压力,以及可能随时出现的抢救任务,孜孜不倦、不懈奋斗。
■文/本报记者 李 娟 图/本报记者 罗 盟
欧阳茴香习惯于把急诊科称作“特种部队”,急诊科医生称作“特种兵”。在他看来,急诊科最能考验医生能力:不仅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更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
在抢救生命的最前沿,欧阳茴香一干就是10余年。每每面对纷繁复杂的急重险情,他都能妥善应对,大显身手,积极处理,挽救了一条条濒临险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