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竑介绍,“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63年6月,当地农户陈堆因家中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土崖。当年8月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一个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第二年,陈堆夫妇从宝鸡回宁夏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哥哥陈湖保管。陈湖以30元的价格将其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将这尊铜器买回博物馆。
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王竑介绍,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后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蚀锈时,发现了惊喜。“当时马先生有些疑惑,这么大一件青铜器怎么会没有文字,当他清理何尊内部泥土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王竑介绍,马承源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铭文,有“宅兹中国”的文字。
“马承源评价这件文物,不仅是镇馆之宝,还是镇国之宝。”王竑介绍,马承源的这次再发现,使铜尊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马承源考证该铜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将其命名为“何尊”。何尊也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 。
“中国”这个名词,最早记录在国宝“何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