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
运河之都
■本报记者 邓润青 摄影报道
朝发衡阳,夕至淮安。华灯初上,这座“漂在水上的城市”顿时灵动起来——霓虹闪闪,古曲声声,波光粼粼……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11月9日至12日,“绿水青山看淮安 生态文旅水城游——全国报业总编周恩来故乡行”大型摄影采风活动在这里举行,40多家媒体的近百位“老记”相约淮安,“镜”看淮安。
从“今世缘”酒业到《西游记》文化体验园,从白马湖景区到淮扬菜博物馆,从周恩来故里到里运河文化长廊……“老记”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将淮安的秀色定格。
“南船北马会淮安,满市霓虹夜未阑。”淮安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河、京杭大运河宛如两条游龙流淌其间,洪泽湖、白马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淮安大地上。翻开运河发展史,那里记载着吴王夫差开凿自扬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明清时期,淮安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与当时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享有“运河之都”的美誉。
一方水体养一方人。水城淮安亦是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淮安大地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小说大家吴承恩等。他们的名字和伟大功绩犹如一颗颗星辰,镌刻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近年来,淮安把重现运河昔日繁华作为一种责任和情怀,全力做好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三篇文章,以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工程为着力点,展现古城、水城和生态发展特色。他们按照“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和“不能铸就经典就是失败失职”的规划建设理念,启动了全长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4年多的努力,里运河文化长廊成果初现,新长廊画卷渐次展开,演绎出“天下运河看淮安”的传世之作。
(部分图片由中国晚报摄影学会提供)
国师塔
品味“今世缘”。
运河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