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品味经典·戏里人生之《卷席筒》~~~
品味经典·戏里人生之《卷席筒》~~~
品味经典·戏里人生之《卷席筒》~~~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经典·戏里人生之《卷席筒》
小人物亦有大人格
  谭浩泉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是名符其实的戏剧大省。丰富多彩的戏剧种类,在河南各地戏剧园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就达45种之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河南梆子、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河南坠子、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等等。这些剧种都归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生活、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所谓地方小戏,大多是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能叫人听得荡气回肠的曲剧《卷席筒》就属于地方小戏。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是河南曲剧传统剧目,也是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河南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 

  1979年拍成的彩色戏曲电影《卷席筒》,讲述员外曹林的续弦赵氏带着儿子小苍娃来到曹家后,将曹林前妻之子曹宝山及其妻儿赶至下院,过着贫寒生活。适逢大比之年,曹宝山欲进京赴试,但手中缺少盘缠,找其父求援。曹林私赠给他十两银子作路费,不料被赵氏发现,赵氏堵门夺银,并恶语中伤。曹宝山无奈,准备题诗卖画、沿街乞讨进京。路上遇见出门要账回来的异母弟弟苍娃,苍娃听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埋怨其母不公,他慷慨地将讨回的五十两银子及身上的衣服赠给哥哥。之后,苍娃将自己的头部打伤,慌称是路遇强盗被劫,瞒过其母,并住到下院其嫂张氏处养伤,诓其母送来米面油盐,供给张氏和两个孩子生活。赵氏看出破绽,设下毒计,她假意将张氏和孩子接回上院,并以躲闲话为名,让苍娃到舅舅家暂住数天,暗中下毒药害死曹林,然后又嫁祸于张氏,贿赂县官,将张氏屈打成招,打入死牢。苍娃从舅舅家回来后,见状大惊,前往探监问情。他对母亲毒死继父、诬害嫂嫂心中不平,为救嫂嫂,自己承担了毒死继父之罪。县官因理屈心虚,只好放了张氏,将苍娃收监,决定秋后问斩。赵氏为夺家产而害张氏,不料反害了自己,她将家产花尽,仍赎不出苍娃,落得众叛亲离,最后羞愧碰死在监门。进京赴试的曹宝山得中状元,钦命代天巡抚来到河南,在复审案卷中,发现了这桩奇案,经过提审苍娃,澄清了冤案,惩办了赃官。当张氏为表感激之情,买芦席来到刑场准备卷埋苍娃时,苍娃故意装死,和嫂嫂开了一个玩笑。张氏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后得知丈夫中了状元,为苍娃平了冤案,转悲为喜,一家团圆。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曲剧大家海连池先生脍炙人口的《卷席筒》唱段,几乎是家喻户哓。人们想起了《卷席筒》,就想起了河南曲剧;想起了小苍娃,就想起了海连池。可见《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海连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广泛吸收越剧,豫剧和其它地方剧种的声腔艺术与表演技巧,使之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节奏,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善于把日常生活化的动作巧妙地结合到传统的程式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表演动作和表演方法。海连池在艺术上追求真情实践和时代意味,注重透过剧中人物寻找意蕴的丰富和情感上的体验,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和“亮点”,还剧中人物一个“实实在在”的面目,把自己深刻的体验和充盈的激情赋予人物,让所演的人物真正“灵魂出窍”,通体闪光,实现了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转化,逐步使自己的艺术进入了美不胜收的层面和高超的艺术境界。

  《卷席筒》中,海连池在处理张仓与宝山兄弟情深方面做了浓墨重彩,从程式动作上、音乐上、舞台调度上、舞美上着重渲染。张仓扮作山贼与宝山开玩笑,张仓看到兄长身无分文就想上京,怒砸宝山的砚台,张仓冒着被母亲责骂的后果将银子全数给了宝山。这些都能体现出张仓与宝山兄弟情深意切。其次,在处理张仓与母亲之间的母子关系上也做了深入刻画,在戏中加了很多感化母亲的语言,如张仓看到母亲的心胸狭隘之处,就努力劝诫母亲,力求感化母亲向善,“我后老待咱恩情深,做事还要讲良心,常言说害人如害已,和睦相处才是真。”还有,在张仓与嫂嫂的情感上也加重了笔墨渲染,当他看到嫂子和两个侄子缺吃短衣,就主动拿家里的食粮救济她们;当他看到嫂嫂因被母亲陷害身陷囹圄,主动代嫂受刑。孟子有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仓这个形象之所以受人喜爱,也是由于他一身满满的善良品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张仓这个形象正是这部戏的戏眼。贺拉斯在《诗艺》中所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张仓经过海连池的用心刻画,深入浅出,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正能量满满,即使面对人世间的不公正,面对亲生母亲的恶,也能做到正义凛然,既劝谏,又设法补救,通过义无反顾的行为而使母亲对自己的罪恶感到自惭,对观众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毫无疑问,张仓是个“小人物”,但这个形象朴素本色,鲜活清新,生动饱满,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高尚,彰显巨大的人格魅力!让丑角行当来饰演张仓这个角色,这应该是剧作家的有意而为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容貌近乎丑陋,但却有神圣的思想;《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心地善良,但是外貌奇丑;貌丑的伊索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荀子说:“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形象和外貌虽然并不美,但在张仓身上是作为衬托心灵美的一个存在。

  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故事就是以人物情感为承载。张仓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离不开导演和演员对于张仓这个形象的成功把握。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摹仿,而是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用自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赋予在张仓身上,创造性立体化地将张仓呈现在观众面前。西方戏剧理论家狄德罗说过:“严肃的喜剧以人的美德和责任为对象。”这个责任就是给予观众一种思想——在张仓身上就是“孝”、“悌”、“义”、“礼”。因为戏曲是演给观众看的,要想一部戏常演不衰,首先必须要被观众接受,每一个观众在观看嬉笑怒骂之余,会获得一些人生的妙谛真知。而《卷席筒》的妙谛真知就是:小人物亦有大能量、大人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小人物亦有大人格
平凡中的“不平凡”
“段”章取“议”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小人物亦有大人格 2017-11-14 2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