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的书柜里又增加了一本新书,这是父亲送给我的一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故事苏仙》。《故事苏仙》书有近寸厚,封面素白淡雅精致,由讲述原湘南郴县现苏仙区的“宗教传说、历史人物、地理山川、民俗风情”的100个故事组成。这是父亲参与撰稿编写的《苏仙风流》、《苏仙风韵》之后又一本写家乡风土人文故事的书,一并排列在书柜里。
手捧《苏仙故事》,感受七十岁父亲笔下的“湘南起义朱德师长在良田为老人送棉被”的红军故事,“狠心后妈受惩罚变为湘南春播鸟”的民间传说,“湘南农村为耕牛过生日”的民俗由来等等,那书里的乡土、乡音、乡韵、乡情、乡愁,既是如此的原味朴实,又是这般的鲜活生动。也让我这个生于此长于斯、却又在外工作生活近三十年的游子对家乡有了新发现、新认知、新体验,倍感亲切,引人入胜。
那天晚上,手捧《故事苏仙》,以书为题,一家人围着聊起了《故事苏仙》书里书外的那些事,听老人家讲风土人情,了解书中的人物风情,也了解父亲的退休生活。深谈之下,我才知道,2002年父亲退休后再拿起了笔,2008年父亲61岁加入区里的作家协会,当上区作协副主席。2012年他65岁时,当选郴州市文联的委员。70岁的父亲“以诗书传家”的情怀,读书不止、笔耕不息地追求,现在是郴州一个小有名气的民风民俗乡土作家,已参与创作编辑出版了《苏仙风韵》、《故事苏仙》等四本关于郴州和苏仙区的历史人文旅游地理传说故事的图书。近年来,郴州城附近的王仙岭旅游区、飞天山风景区、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全域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都邀请他作为乡土作家进行景区建设与宣传的内容挖掘与形象策划,以书为伴,父亲老年的生活是越来越精彩了。
在我这个儿子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苦孩子。父亲1947年出生在郴州边远山村,三岁丧父,母亲改嫁,由老祖母拉扯着,吃百家饭长大。从小爱读书的他在村里上小学,成绩很好,初中考上了县里一中,一个人挑着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一口小木箱,带着祖母给他的家里仅有的一小袋米,走了二十多里路到学校报到。到了初二,家中实在供不下去了,父亲不得不辍学,早早返回干农活,担起了照顾生病的祖母与幼小妹妹的生活重担。在那样的日子里,村里少有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几本书成了父亲认识社会的窗口,精神成长的寄托。1979年,因母亲落实下乡知青返城政策,我们一家人被安置到郴州最高的五盖山国营林场工作。那时,父亲当过伐木工、护林员、造林员、计材员,在绿色大山里与山林树木打交道之余,拿着27元微薄工资时,自己订了一份纯文学的《收获》杂志,晚上点着煤油灯开始学写散文、练书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初中,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刚流行,父亲借到一套《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藏在小书柜的最里边,我偷偷地看《射雕英雄传》,被父亲发现,以“不好好用功读书,有精力看那些无用的闲书”为由,狠狠地收拾了我一回。
2002年父亲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与写作。他们从大山的林场搬到了城里,搬家的时候,一台小货车,一些家俱装不下,送给了邻居,但父亲那些书却不舍得落下。城里60平方的小屋,父亲把小小的阳台布置出了一个小书房:一张二尺五宽的书桌,一个三层的书架,上面摆放着数百父亲的藏书,书架上摆不下的书,就被塞到了床底下。这些年,父亲参与出版的那数本书,都是一笔一字地从那个简陋却丰富的小书屋里创作出来的。
从入了文联与作协,父亲一下成了忙人,外出采风的时间与机会多了不少,市区里搞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他那样的风俗通成了“抢手货”。父亲把读书写作重点放在了郴州本地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推广上。他用心地用脚探访当年湘粤古道驿站的遗存古迹,寻访当年朱德领导红军湘南起义在郴县良田活动的红色足迹,走访当年湘南游击队长李林在郴州的战斗传奇,踏访五盖山上碧云庵“霜雪雲雾露盖山头”的半联绝对,查访飞天山景区的各类传说人物。他立足郴州,溯源郴江,笔写苏仙,以古城为本,以古籍为师,以古典为趣,以古镇为线,以古人为友,以此记录整理出郴州、郴县那些与现代人渐行渐远的乡土乡情、乡味乡传、乡趣乡音、乡韵乡愁,唤起人们对一个城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村山脉、山乡山城的吸引热爱与向往神往。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些话在父亲身上得到了好的诠释。退休后的十五年里,他实现了从一名老农民、老林工到民俗乡土作家的华丽转身。他的生活,六十岁后才出彩,更精彩。我与家人夜谈,从父亲退休后的读书写作经历中,为他踏行山乡记录乡愁,六十岁后更精彩的生活而点赞喝彩。
曾经以为,“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人到老年,退休之后能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但从他身上,我才发现自己对“活到老学到老”理解的片面。每个人都会老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人老了,如何迎接老、适应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有讲究,读书学习更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如此。对老年人而言,读书看报是学,广播新闻是学,写字作画是学,吹拉弹唱是学,广场起舞是学,旅行摄影是学,上网冲浪是学,形形色色,学之多多。父亲六十岁之后记录乡愁、传播乡土、书写时代,书香为伴老有作为、活出精彩的生活启示我:老人在学以知新、学以增乐、学以充实之外,要以一种更为宽广更为向上的视角,来看待“老来好学与老有所学”的问题。
如果说,年轻之时的学习,在于学书本知识,学社会经验,学职场技能,学生活常识,多是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为补短而学,学以谋生、学以进职、学以安身。年老之时的读书学习写作,则少了应付,多了情趣,少了功利,多了意境,少了浮躁,多了品味,少了浅薄,多了厚重,少了投机,多了执着。老来以书为伴,更多的是以学走心,思考感悟,自我升华。老人之学,是一种心怀有爱的心态。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热爱家乡、热爱时代,以爱为怀,夕阳无限好,晚霞映满天;老来之学,是一种昂扬进取的状态。面对已有的过去,不满足、不放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不我待,更争朝夕,珍惜每一日,过好每一天;老年之学,是一种养生修心的姿态。
老有书香伴,读以思考,读以悟道,读以静心,读以养性,由“吾日三省吾身”,到“坐看风云起,笑对世间事”,回归淡定从容,实现自我超越。
以书为伴,乐在其中,乐得其间。父亲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