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思远
图/通 讯 员 胡珊珊
说起珠晖区冶金街道,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只知道它是矿山装备制造老工业基地,还停留在房屋建筑年代久远,违章搭建比较普遍、小区内道路坑坑洼洼等认识上。近日,记者来到该街道采访,变化之大,让人眼前一亮。
漫步冶金街头,不经意间抬头,一个个披上新装的旧小区点亮视野,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去年以来,冶金街道强力推进“三清三建”社区改造,让这个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重焕新颜。“小区真是改造得好,路更畅了,绿地多了,卫生也更干净了,整体品位也上去了。”正在小区内散步的居民高兴地对记者说。
珠晖区委书记陈礼洋曾多次深入冶金街道调研“三清三建”改造项目,他表示,“三清三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问题导向,使社区功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精细、人居环境更优美。“建设只是基础,服务才是关键,要立足自身特点,细化改造规划,打造有亮点的宜居社区,切实提高居民们满意度。”珠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桢干调研时如是说。
倾听民意更顺民心
“楼顶漏水的问题要处理好,下水道要通畅……”“改造要因地制宜,要有文化内涵……”这是发生在建国里社区居民议事会上的一幕。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冶金街道推动的“三清三建”工作,小区内的各种改造项目具体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都请居民当高参。
“‘三清三建’虽是民心工程,但如何改造才能符合居民的心愿?怎样才能把这项实事做好?”冶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总结冶金街道“三清三建”工作经验,“三问于民”无疑是一大亮点。即建设前“问需于民”、建设中“问计于民”、建设后“问效于民”。“我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而是走到百姓中去问。”该负责人说,在具体改造中,又坚持“拆”、“建”、“管”三管齐下,做到拆违控违、管线管沟、补绿透绿、门面门头、路面路沿“五个全覆盖”。
念好“拆”字诀。坚持“先拆后整”的原则,对需改造的店招、建筑等先集中拆除,及时清理了小区的简易棚和违章建筑,共拆除违章建筑1020余处、3.1万平米,拆除废弃单车棚7个,为后期按照规划统一建设奠定了基础。
念好“建”字诀。按照“完善基本功能、美化小区环境、提升小区品质”的目标,新建2个休闲凉亭,2处休闲长廊,铺装火烧板1.3万平米,清理化粪池1700座,新制作门店招牌1000余米,铺设沥青8万平米,新植绿化苗木1.1万平米。同时,对小区内的空中飞线进行了整治,规整各类管线9万余米。
念好“管”字诀。为加强后续日常管理,街道、社区城管干部对辖区内的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放进行日常巡查,并对小区的垃圾死角和垃圾广告进行清理,共清理“牛皮癣”4万平米,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011余吨,彻底让小区旧貌换新颜。
既重“面子”更顾“里子”
“花园改造面貌新,提质漂亮受欢迎;羊肠小道连主道,花草满地环境幽。厕所改造更合理,自动冲洗讲卫生;健身器材十余种,强身健体为国民。”因为对“三清三建”改造前后变化所触动,居民单志翔写下这样一首诗。他用溢美之词描绘了冶金花园的变化。
如果说花园、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面子”,那么下水管道就是城市的“里子”。“里子”尽管隐蔽,却是离百姓最近的地方,“里子”的好坏,与百姓的居住质量紧密相连。冶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三清三建”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就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把解决辖区管网排水排污不畅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开工以来,该街道对辖区内所有主次干道的地下管网进行修缮改造,共埋设涵管2400余米,清理化粪池1700余座,新建沟渠1600余米。与此同时,还广泛使用透水路面、集雨型绿地、雨水回用池等新技术,提高了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造中,居民金芳寿还当起了义务监督员,每天都会来到工地,对工程进行巡视。“只要发现问题,我们都会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以前每逢大雨小区总会积水。还有下水道不是堵塞就是倒灌,污水横流,给居民的出行带
来了很大困扰。现在好了,下水管道更换,路面油化,小区内清清爽爽的。”冶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今年7月初的防洪防汛期间,冶金街道没有发生一处内涝,保障了居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
说到“三清三建”后的变化,新风里社区钓鱼台区域夜市的变迁也不得不提,这条曾经经营着20来个夜宵摊点的马路夜市已经存在很多年,油烟、扰民、环境差等都是这里必须要搬迁的理由。启动“三清三建”后,社区取缔了这里的夜宵摊点,让所有摊点进店经营。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和统一制作的商店门头相衬托,“时代之轮”矗立在街道中央,小区充满着浓浓的冶金制造风情。往里走,居民们正围坐石桌旁唠嗑纳凉,惬意十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冶金街道在“三清三建”建设中,还注重“文化内核”的融入,把文化意识引入设计思想,用美学来诠释理想的空间和精巧的布局,新风里社区,以加强党性锻炼、筑牢思想防线为主题,突出“廉洁”文化;友爱里社区,以重温入党誓词、对党绝对忠诚为主题,突出“忠诚”文化;建国里社区,以广泛凝聚共识、实现伟大复兴为主题,突出“同心”文化,呈现出“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
环境美了素质高了
戴着袖章,在社区的楼前楼后巡逻;拎着袋子,捡拾小区内的零散垃圾;拿起工具,上门为需要服务的居民打扫卫生……
近两年来,在冶金街道每个社区,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老人活跃在大街小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她们义务巡逻、义务劳动,不求索取,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的“志愿者巡逻队”。
“我们社区确实大变样了。”一位正在友爱里社区巡逻的王大妈跟笔者说。老人口中的“变样”,不仅仅指去年社区开始的“三清三建”,给自己和街坊邻居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还有随着这一改变,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每天,都要到院子里转一转,到处看看。”王大妈每天的工作,就是空余时间到院里“巡查”,如果发现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就及时制止或是向社区反映。
“以前经常有些乱吐乱扔的不良现象,有的小孩子还会去攀折树木、践踏草坪。”她说,“刚开始,要是上去劝阻的话,还经常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令王大妈欣喜的是,随着“三清三建”的推进,她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她慢慢发现,住户们也都开始自觉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乱涂乱画、不乱停车……“大家好像都在不约而同地爱护着我们共同的环境。”
“环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要爱护和保持。”王大妈说,“大家的思想素质越来越高、矛盾越来越少,环境自然就会越来越美,生活也就越来越好。”
环境好了、服务优了,居民的生活更美好了。每天清爽的早晨,居民们已开始“忙碌”:有的在小花园散步,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还有的跳广场舞……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精美画卷,每天都在添加亮丽的色彩,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切身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提质改造后冶金花园的报刊栏
社区文艺骨干在冶金花园一角交流排练
“三清三建”整治成果——冶金钓鱼台
提质改造后的冶金花园一角
“三清三建”成果显著,居民自发向街道送来锦旗以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