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遇到雨天时出行都有哪些雨具?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防雨用品并不鲜见:身披的有“ 襫”(音读bó shì)、“油衣”,头戴的有“斗笠”、“油帽”,脚穿的有“油靴”、“油鞋”……
“ 襫”,先秦时出现的原始雨衣
《证俗文》:“ 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 襫”,出现于先秦时期。《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已提到这种雨衣:“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 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 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 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
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它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据宋罗愿《尔雅翼》:“ 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为实心,呈三棱形;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用莎草编的 襫又称“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制作 襫的上好材料。利用蒲葵制作雨具,在先秦时已很流行,《国语》中所谓“首戴茅蒲”,茅蒲就是用蒲葵制作的戴在头上的防雨帽子。《南越笔记》中所谓“末作蓑笠”一说,则是制作蓑衣的另一种材料,即用棕榈叶基部的纤维,俗称“棕衣”的材料来制作蓑衣。
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都带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
“油衣”,绢丝制作的高级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挂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是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也称“油衫”,用桐油涂绢绸制成,故亦称“油绢衣”。油衣何时进入民间的?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记载:“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意思是要用竹竿把油衣挂起了,不要叠起来收藏。可见,最晚在东汉时,这种高级雨衣已在民间使用,但民间普遍使用油衣应该在唐宋以后。
明清时,油衣已是日杂店常销货。如在北京,出名的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出现很多冒牌油衣,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规定:“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皇族、一品大员则穿红色雨裳,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军民皆青色。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清李海观小说《歧路灯》第五十七回有借雨具情节:“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天晴就送的来。”可见,雨裙与雨衣、雨帽是当时完整的雨天出行装束。
“笠”,古人使用最广的遮雨帽
《诗经·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与现代雨衣不一样,古人穿的雨衣不带帽子,故雨天出行还要戴“笠”一类雨帽。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笠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的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中国人雨天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如《良耜》诗:“其饟伊黍,其笠伊纠”;《无羊》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在早期,草笠被称为“黄冠”,老百姓只能扎巾,不能戴笠。而在明朝一度正好相反,有点身份的人不准戴笠,只能扎巾。戴笠是古代农夫、渔夫、樵夫这类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并视其为超尘脱俗的“雅服”。
“油靴”,唐代出现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头上戴的,脚上还要有穿的,称为“油靴”。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分有筒(靿)和无筒两种款式,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用木片做底,木底钉钉子以防滑。靴面用细绢制作,外面涂上桐油或蜡。据明刘若愚《酌中志》,明朝宫里也曾允许穿油靴,“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
元朝时还流行一种“雨靴”,似与油鞋差不多,用布做帮,外面涂上桐油,鞋底钉上大帽子钉,防滑不怕潮。这种雨靴也是军需,当年元军攻打南国缅军,抓获不少俘虏,用一双雨靴就能换回一名俘虏,此即《元史·外夷传三》中所记载的:“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雨靴、一毡衣,易一生口。”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供小脚女性雨雪天出行用的油靴,俗称“油壳篓”。油壳篓分为夹和棉两种,皆黑色。棉油壳篓能防雨水,还能御寒,为冬用油靴;夹油壳篓则不同季节都能穿用。夹油壳篓也叫“油鞋”,鞋底比一般夹鞋厚一倍,鞋帮用多层布铺衬,密缝细纳。做好以后,用桐油反复涂刷,使其坚硬,这样既防水,鞋又不容易变形。
据《北京晚报》
发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中头戴斗笠的船民
明王圻《三才图绘》中标准制式的蓑与笠
发
发
发
发
发
发
发
发
发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