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颗名叫“中星9A”的国产卫星,因运载火箭发生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靠自带的燃料独自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爬升2万多公里,于7月5日成功定点,完成了一次长达16天的“太空自救”,堪称中国“星坚强”。
2017年6月19日0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这是一颗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我国首颗国产直播卫星,如果成功入轨,也将成为我国首次覆盖南海海域的国产直播卫星。
然而,卫星刚随火箭飞出地球不久,就因火箭出现异常,被遗落在1.6万公里的太空,而它离预定轨道还有2万多公里!
“一开始以为遥测乱了,时间一分一分过去,越来越揪心。”一位工作人员事后回忆说,那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现场气氛特别凝重,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和中星9A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魏强在稳定现场工作人员情绪,组织大家持续进行卫星数据判读。很多老专家也陪大家一起熬夜,研究对策。
这时,一个积极的信号鼓舞了所有人。卫星太阳帆板、天线顺利展开,工况正常,而且卫星上的一个关键设备——地球敏感器可以正常使用。这意味着,地面的工作人员能够靠它确定卫星的姿态和相对地球的位置,并依靠卫星自身的推进器点火来完成变轨。
魏强告诉记者,卫星轨道高度不足的情况以前也遇到过,但这一次这么低究竟能不能成功,谁也不敢保证。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控试验队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中星9A卫星开始了“徒步”长征。
卫星先后完成了10次重新点火,准确进行轨道调整,多次频繁穿越地球周边的中、低轨道的辐射带,也消耗了很多燃料,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
“中星9A”是一颗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抓总研制。星上设计有24个Ku频段转发器。卫星信号覆盖中国境内,并专门设计了南海波束,以满足生活在南海海域及岛礁上的民众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方面称,根据专家审查意见,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问题定位于三级滑行段姿控发动机滚动控制的推力器出现异常,目前已完成“技术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
什么是直播卫星?
直接广播卫星(简称直播卫星)通过卫星将视频、图文和声音等节目进行点对面的广播,直接供广大用户接收。直播卫星功率较高,地面用户使用较小口径的固定天线即可直接接收上百套电视节目广播信号。直播卫星具有质量高、容量大、能提供多媒体业务等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电视直播业务是当前通信卫星商业化运营最主要的应用方式和收入来源。
随着国内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卫星2008年投入运入运营以来,国内直播业务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国内直播用户已达1.2亿,而且用户数量还在持续攀升。
中星9号与中星9A有何区别?
中星9号卫星采用法国阿尔卡特宇航公司SB4100系列成熟商用卫星平台,包含22路Ku转发器,发射重量4500kg,覆盖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本土以及港、澳、台地区。
相对而言,中星9A卫星则是在鑫诺四号卫星存储6年基础上,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由我国自主研制,包含24路Ku BSS频段转发器,起飞重量5020kg,是我国第一颗国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进一步说,中星9号是我国使用的第一颗,但非我国造的第一颗直播卫星。相应地,中星9A就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直播卫星,但从使用来看属于第二颗。
中星9A卫星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
2011年,广电总局启动“户户通”业务,且发展迅猛,到2016年,“户户通”业务用户已超过1亿。中星9A卫星将与中星9号卫星一起,进一步满足中国广播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宽带多媒体系统及各种信息传输的需求,满足国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灾害防备策略,扎实推进广播与电视直播业务普及和我国“户户通”业务的发展。
同时,中星9A卫星增加了南海区域波束天线,填补了直播卫星在南海区域覆盖的空白,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提供了宣传媒介,对宣示南海区域国家主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星9A卫星作为空间信息通道的组成部分,通过广播和电视直播业务应用,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多元文化引入国内,推动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让更多的人共享信息化互联带来的多彩生活,助推了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