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里的清明情结
  胡巨勇

  “清明无处不思家”。清明,历来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意境之一。它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更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悲欢离合浸染的乡思情结。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在古代它的习俗除了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以及放风筝等等。

  清明,是乡愁的载体。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任所山东密州时,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清明,是哀思的主题。明初“四子”之一的高启,诗歌奔放豪迈,他的一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凄凉的字词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消释的乡愁,让人流泪。

  清明,是写真的图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用杏花作飞雨,牧童入诗韵,寥寥二十几个字就将一幅清明意境中的江南烟雨图烙刻在我们脑海中。明沈昌有诗云:“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此作的诗情画意与杜牧的《清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清明,是情爱韵事。唐朝诗人崔护在清明节到城南踏青,桃红柳绿美景下,邂逅了茅屋前斜倚一树桃花的姑娘,她含情脉脉的眼神让叩门求饮的崔护心生爱慕。来年清明旧地重游,不见了少女,唯有一树桃花寂寞嫣红。他挥笔留下一诗:“去岁曾经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惆怅离去。自此,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别样的清明对于崔护来说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清明,这个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形容词,承载着太多的情愫。怀一颗清明之心,品古诗词里诠释出的清明情结,就是做时空的穿越,情感的洗礼,心灵的皈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姥姥给我讲“妈妈”
古诗词里的清明情结
挂 清 明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古诗词里的清明情结 2017-04-06 2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