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是福州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的民警通过电话告知陈女士,一个用她身份证办理的银行卡账号大量转款,怀疑洗黑钱,该案主要嫌疑人已经落网,希望她也投案自首。
陈女士解释未涉案,可能存在误会,对方称相信她无辜涉案,可能是身份证遗失被犯罪分子捡到,办卡犯罪,但案件尚在调查,需要保证金,以防止其逃跑。
为了摆脱此事,陈女士向对方指定账户存款7200元。对方每天与她联系,拨打其手机报告案情称案件有进展,可能与她无关,但又查到新案,可能与她有关,并要求其缴纳相应保证金。
由此,2012年10月9日到10月23日,长达15天里,陈女士分16次向多个账户存款共计123 .78万元,这笔款项悉数被骗走。
腾讯2016年第二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冒充公检法诈骗金额庞大,占比达到23%。这一类电信诈骗案,犯罪分子通过冒充公检法,制造紧张气氛,然后以电话遥控当事人,作案时间充分,往往竭尽其能将当事人钱财榨干,甚至要求当事人借债来支付有关款项。
长期布局
一些骗局布置甚至超过一个月
在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案中,一大特征是,犯罪分子熟练运用心理“战术”,让被害人心怀恐惧,慌乱之中一失“手”成千古恨,被犯罪分子玩弄于股掌之间,将巨额款项拱手送人。
电信诈骗案高发,与个人信息泄露、通讯安全无保障等息息相关,在预防电信诈骗案时,除了堵住前述漏洞,公民个人提高防范意识,亦属重要。
制造恐慌
犯罪分子极力制造紧张氛围
心理较量
针对职场以及官场,犯罪分子又有一套玩法
为何一通电话,市民就乖乖予以转账?
前述案例中,被诈骗123 万元的陈女士向警方报案时,就表示被诈骗过程中,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要偷偷避开家人,与诈骗分子进行通话。
“着了魔”也正是该类诈骗案中受害人出现的显著特点。受害者陈女士30多岁,从事销售行业,其被骗走的大部分款项是向朋友借来的,她在被骗之前,也曾听说过该类电信诈骗案。但她真正卷入其中时,就失去了辨别能力。
一方面犯罪分子由于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犯罪分子通过已经掌握到的陈女士的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来获得陈女士的信任。 除此之外,犯罪分子还利用改号软件,将来电号码改成当地公安局的号码。获得被害人信任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在极力制造紧张的氛围。从一开始,犯罪分子就要求她严格保密,否则对她不利,接听电话只能到僻静处。存款过程中,对方与她一直保持电话联系,要求她随时报告位置及银行工作人员的性别,并提醒她注意被跟踪,让她笼罩在巨大的恐惧当中,直到钱被骗光,对方拒接电话,她才如梦初醒。
一份由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的高校教师江明君、深圳南山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张欣之等人,对深圳某派出所处理的近300宗电信诈骗案被害人进行的心理研究显示,受害人会因为受到编造的虚假恐吓信息受到精神刺激,出现急性应急心理反应,表现为出现焦虑、害怕、紧张不安的情绪,试图尽快解决事件以缓和情绪。
除了这一类制造恐惧的手法之外,针对职场以及官场,犯罪分子往往又是另一套玩法,利用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等微妙的心理来实施诈骗。
2015年12月10日深圳能源集团的3505万元被骗一案,深圳能源财务管理人员李某先是被拉入所谓的公司高层Q Q群,收到公司高层领导的Q Q信息称,公司招投标急需一笔担保金,要求李某在1小时内将资金转到指定账户,李某未经核实就将3505万元资金转到指定账户。
电信诈骗案中,资金一旦被骗,往往被快速打散,呈天女散花式,分散到诸多小账户,然后被取现,一些取现甚至是在境外。追赃难度极大。现实是很多电信诈骗案,警方能够侦破,抓获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但是赃款却难以被追回。
这一类案件专门针对企业财务人员,钻的既是企业的财务制度不规范的漏洞,同时也是充分利用下级员工不敢违抗上级领导的心理。
而针对官场,目前流行的诈骗方式则有,犯罪分子冒充官员,先行发送一条短信给被害人,自报家门,称已更换号码。此后再利用这一号码与被害人进行联系,宣称要办急事,要求被害人打款。如果被害人拨打电话进行确认,对方往往也以在外不方便为由,只同意进行短信联络。
这一类手法试图利用的也正是官场之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筑牢防线
认清电信诈骗案6种套路
骗到深处,被害人甚至只相信骗子,而对周围人包括银行柜台员工、银行保安,甚至身穿制服的民警的劝阻,都置若罔闻,执意要转款。
今年7月21日下午6点左右发生在农业银行福田口岸支行的案例则更为典型。当时,一对神色慌张的老夫妻赶到银行要转账。
首先是银行保安队长发现不对劲,“当时我看老两口站在自动柜员机前,神情很紧张,手都在发抖。”期间老人家还在不停打电话。
经过了解,这对老夫妇为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几天前老人接到一个自称“上海浦东派出所”的电话,对方称老人的儿子利用老人的身份信息办理了银行卡,涉嫌诈骗,数额达280万元,只要把钱还给被诈骗人员就可以不追究他们的责任。老人一听便急了,救子心切,马上跑到自动柜员机试图转账给对方。
后经过保安队长、银行行长 、派出所民警反复劝说和反诈骗知识普及,在场人员最后终于做通老人的工作,成功拦截下这一宗200万元的诈骗。
前述研究报告指出,这一类无法劝阻的转账行为,表明受害者认知行为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受害人在接受精神刺激后,所得内容无法按照既往模式进行正确认知,坚定认为自己需要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才能避险,即使有他人干预也难以中断。
深信不疑
骗到深处,被害人甚至只相信骗子
前述对电信诈骗案被害人心理进行研究的报告,根据受害者在被骗过程中心理表现的突出特征,将案件种类分为6种。
这包括“突陷困境后积极避难”类,即是指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受害人牵涉到严重的违法案件或巨大生活灾难中,以此引起受害人的恐惧和慌乱,接着安排所谓的工作人员以帮助解决困难的身份出现,引导受害人积极“避难”,通过“验证资产”等所谓帮助解决困难的手法引导受害人将个人财产转移。以及“信任假冒公检法人员”类,利用普通群众对于警察等职业权威感的服从进行诈骗活动。而实际上社会也普遍有服从权威、相信权威的心理。
还有“期望好运气”类,这主要是涉及“中奖”、“低价购好物”、“高回报投资”、“高工资低要求工作”等可归纳为“天上掉馅饼”类案件。统计显示,青年人更愿意相信这类“好运气”。
除此之外,“希望挽回既有损失”类案件,表现为受害人由于各种原因已有部分钱款被诈骗,而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希望挽回现有损失的心理,指示受害人反复多次汇出钱款。
统计还显示,受骗不是低学历人群专有,受害人群的学历分布在各个层次中,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大专和本科,占到36 .7%,硕士学历占到3 .9%。受骗的也不仅仅是老人和妇女,从年龄分布来看,17到35岁的青年人,占比74.2%。
最近,随着多宗电信诈骗案引发的人命悲剧,如何预防打击电信诈骗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眼下需要堵住的漏洞很多,这包括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伪基站以及来电号码被随意更改等通信安全问题。
前述对电信诈骗案被害人心理进行研究的报告则指出,需要完善诈骗案件受害人心理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诈骗犯罪,筑牢防诈骗“心理防线”。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