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这让校长很生气,叔叔阿姨大老远给你们送东西,怎么谁都不配合了,这么没礼貌。
那时,这些孩子一定在想,“我长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还有个标签叫‘留守儿童’”。
这是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副部长朱晓宇,在日前举办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研讨会暨“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试点项目总结会上讲的一个小故事。
在朱晓宇看来,这样的案例造成了对于留守儿童的二次伤害,导致“好心办坏事”。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近年来,不少社会机构通过各种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尽管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出现了很多供需不对称的情况,甚至出现对留守儿童二次伤害的现象。
一些机构和公益组织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值得借鉴。以“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为例,该项目从动员当地社区留守人员的互助体系出发,利用社区内部资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据悉,3年来,乐和社工从社会建设入手,服务了重庆市10个村近3000名儿童,服务范围也延伸到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
但是,不少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如今,人们都在讨论社工组织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却忘了强调留守儿童父母及家人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教研室主任郭伟和指出,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留守儿童的照顾体系和保护体系的破碎,产生的社会后果可能是个体人格的扭曲和本土文化的自我贬低。郭伟和强调,目前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政府通过精准的扶贫策略结合专业社会工作来评估需求、设计服务和提供服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