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旁边人家打听,男主人王寿明告诉我:“和尚岭在前方不远处,可以从一个方位爬上去。可惜十二点了,要吃中饭,不然带你去。”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决定为我作向导。
出青龙洞牌坊,沿207国道前行数百米,右转到一座不大的石山下。路侧有一座古墓,从碑文上看,是王家的太祖母,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有两百多年了。
走到石山的正面,王寿明指着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感觉怎么样呢,越看越像出水崖!
一座纯石组成的山峦,高不过十数米,像大山下的一道盆景。虽然不高,但立面陡峻,有万丈之势。整个石崖,如若干板块随意拼组,又像整块石材雕镂而成。悬空处,有块石牢牢塞住;实体上,裂隙洞眼妙手天然。一股泉流,从崖底滔滔而出,在前方积成一方池塘。丛丛缕缕的绿植,点染于山崖周边和上下,一幅画就活了!
我说:“这不就是出水崖吗?”老王说:“是呀。”但为什么他不否认他家旁边的那处呢,因为在这一带,大家所指的出水崖,是指一个自然村落,含泷泊镇大渡口村的两个组。他只是认为这个地方景色特别,觉得必须要带我来看一下。
好戏还在后头呢。我随他爬上崖侧,发现崖顶又是一种造型。崖顶中间凹下,状如围城,三方石壁环绕,陡峭如削,唯西面略低而斜,可以从此进入。刚才我们看到的,即是南面的外壁。
“城”周崖壁,造型更为奇特多变。北面如石墙竖立,比较平整。东南两侧峰林密布,沟壑万千。“城”基密生藤罗草木,有的泛黄入秋,有的绿意如春。
我“打”入“城”内,老王在外边指挥:“还往前一点,你会看到一座桥。”快下到底部,还是没有,便爬到一棵长满青藤的大石上,说:“我在这里。”他说:“你往上面看,我这里都看得到。”
果然,在东北侧的崖壁上沿,有个部位中间镂空,前后洞穿,如一座天生的石桥。
我看到的,与徐霞客记录的,完全相同。只是我的秃笔,无法与徐氏比拟。他把正面看到的出水崖,喻为“卧龙翥凤,出水青莲”,而天生石桥,被他形容为“天门上开,不可慰即”。他还看到出水崖的内方“城基”有一潭静水,不见其底,有桃源之胜。
回到出水崖外,西侧有两个浅洞,名黑子岩。曾有乞丐寄住其中,后来乞丐死了,当地人把他葬在岩边,以他的名字命名岩洞。听着这个故事,我既慨叹弱者的凄凉,也感受到热心人的善意。
出水崖的斜对面有个庵子,叫龙家庵,土改时分给一户人家。后来此家有人年轻病亡,认为阴气太重,就搬出去了,现在只剩残垣。《徐霞客游记》中,“有庵在其南”,应为此处。
王寿明说出水崖南面的一个竖有天线的山包叫和尚岭,我却有不同看法。徐霞客记录的和尚岭,“皆石山也”,与出水崖一北一东,那么和尚岭就不会在出水崖之南,而应该在其西北。如此来看,和尚岭可能是一个多石的山包群,因其光秃,故名和尚。
老王指着西面一道山梁,说:“看到吗,那叫鸡公啄僧。”这个容易认出,坡顶一锯齿形石头,像鸡冠。下方一石如人形,朝看“鸡”的方向念经。我敢肯定,从前山民在与和尚开玩笑的时候,会经常引用这个笑话。转念一想,鸡公啄僧不就是和尚岭么。
徐霞客来此以前,并不知道有个出水崖。在他寻寻觅觅的时候,有个农民戴着斗笠,扶着锄头,站在路旁等他。他向徐霞客介绍了和尚岭和西方的大山,还指给他“其石更胜”的出水崖。
在我差点与出水崖失之交臂的时候,王寿明出现了,主动为我带路。他与徐霞客遇到的“荷笠倚锄”的农民,有某种异代的类似之处。
这一带也有采石的痕迹,不知何故后来停止了。我万分庆幸出水崖命不该绝,使我得以一睹风采。祈愿出水崖永世平安,让更多爱好山水的人来观赏它。
11月22日,我驱车前往道县,路经青龙洞。想起王寿明助我找到出水崖,便打电话给他,送他一本我早些年写的《与徐霞客同行》,以表谢意。他说:“好呀,我正要告诉你,上次我讲的七十二雷的位置错了,真正的七十二雷找到了,我带你去看!”
我们来到出水崖西面的大山深处,当地的王德彩老师指着那山连着山、雾连着雾的地方告说,那就是七十二雷。徐霞客讲的“七十二雷”,其实是“七十二漯”。其中山最高的地方叫大漯,大漯之水穿过挡在前方的山体,从出水崖涌出。所谓“漯”,是指高山夹水的地形,极险峻,交通极不方便。后来我在双牌至道县的潇水两岸,发现高水深谷之间,以“漯”为尾缀的地名随处可见,达数百处之多。
幸存之喜
出水崖
■文/图 谭民政
明朝崇祯十年(1637)三月十五日,徐霞客在考察永州、郴州途中,乘船逆潇水而上,路过澹岩。他早闻澹岩大名,想停船上岸游览。然而船老板坚决不肯,说不能耽误他行船的时间。徐霞客当时病体未愈,但为了不错过这处胜景,便决然舍舟上岸,看了澹岩后走路到双牌。
为了澹岩,徐霞客不惜多走二十五里。也许是一种精神的回馈,他遇到了出水崖。在细品出水崖的奇幻造型后,他赞叹道:“予历选山栖佳胜,此为第一。”作为走南闯北、阅景无数的杰出地理学家和旅行家,能把此地当作山居首选,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理由!
奇崖之史
2015年10月25日,我沿徐霞客走过的路,期待着他笔下的出水崖。
从澹岩至双牌县城,如今是207国道的一段,大体与古代零陵至道县的官道一致。我问了当地人,并且查证地图,得知澹岩所在的富家桥至双牌是三十五里,而不止二十五里。也就是说,徐霞客在那一天里实际走的,比他认为的多了十里。
过了陈皮铺(今双牌县五里牌镇人民洞村),徐霞客发现西面的高山,往东面层递而下。山上不时可见石岩突起,渐显异象。路旁石片层层,造型如鸡足龙爪,外面的纹路就像丝瓜筋一样。经过铺垫之后,出水崖隆重登场,成为奇崖异石交响曲的高潮。
我来到人民洞南面三里的麒麟铺,也就是徐霞客称“西山层坠而下”的地方。西山的这一段名麒麟山,头南而尾北,已卧而欲起。麒麟铺距双牌县城七里,但县城发展的触角已延伸到这里,法院、医院等机构和一批企业都落户于此。
开发之憾
在五里牌、泷泊一带,出水崖的知名度颇高。当地人说,青龙洞就在出水崖。
青龙洞的确好找。这是一个已经开发的景点,气派的牌坊就竖立在207国道边,匾额为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龙禹贤所题。
走过甬道,就是宽阔的停车场,周边一圈都是服务用房。奇怪的是,偌大的场所,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个游客,也没有一个工作人员。直觉告诉我,这个景区已经停止经营了。
向右进入游览区,有园圃,有人工湖,游道环绕,亭台错落,缀以雕塑,用了很多心思。只是园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一派荒芜。
西面山脚下,是青龙洞的入口。一条人造巨龙,飞舞在洞眉上。敞开的岩厅,可容百十号人。石体灰白,像水泥的颜色,钟乳亦无特色。据资料介绍,青龙洞当地称黑岩,全长八百多米,空间巨大,达三万多平方米。造型千奇百怪,楼上楼、洞中洞一应俱全,人物鸟兽惟妙惟肖。因洞内黑暗,我未带光源,无法深入。
我的脾性,认为凡雕琢过的自然景观,即无味道。青龙洞的开发,投资巨大,但岩洞入口已不复原貌,洞内不时敲石开路,施工工艺也比较粗糙。看后并无美感,只有遗憾。
青龙洞并非徐霞客描绘的出水崖。在停车场观察山形地貌,看到南侧有一区域,三面群山护绕,中有水田池塘,是一方风水宝地。出水崖是不是在这里呢?
向村民打听,果然有一出水之崖,就在山谷的边缘。
来到崖下水边,出水口已被水泥砌成四方门洞,装着铁栅栏。岩泉从洞内流出,水量颇大。
这里是青龙洞水流的出口。稍上,还有一个出口,是干洞,游人一般从那里出来。这两个口子的形状,已看不出徐霞客笔下出水崖的样貌。
出水崖内景
青龙洞
天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