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臻臻 黄洁
社会公益事业是促进现代社会和谐进步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能更好地团结民间公益组织,11月28日,由衡阳市文明办主办,衡阳市小红人志愿者协会承办的湖南省第四届义工高峰论坛在衡举行。这是我省的一次“公益盛会”,来自全省各市州44个志愿者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衡阳有42家志愿者组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民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呈现出“多、大、广”的特点,即: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推动全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衡阳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市在湖南志愿服务网上注册登记的志愿者已达60万人,注册团队1876个,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42个。目前全市活跃的志愿者团体为小红人志愿者协会、市义工协会、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备战青年志愿者协会、仁德关爱中心、微公益志愿者协会、春天服务中心等。其中,衡阳市义工协会的关爱老兵、小红人志愿者“暖心工程·关爱失独家庭”、仁德关爱中心的关爱艾滋病群体等公益项目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
44家志愿者协会代表齐聚一堂
扶幼助学的桑植县“10帮1”爱心协会、推广公益品牌化的株洲晚报义工联合会、关爱失独老人的湘潭义工联、怀化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岳阳市清风义工协会……不大的会场里可谓“群雄齐聚”。当天上午,记者在湖南义工高峰论坛的会场,看见代表各个志愿者协会的旗帜挂满了现场,与会的志愿者代表也都穿上了各自义工组织的制服。从早上的开幕式和主题讲座,到下午的论坛交流发言,都是座无虚席。代表们发言踊跃,思路活跃,介绍的经验切实可行。
“什么是专职义工?”“志愿者团队如何建设?”“公益项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论坛发言交流会上,全省各州市的志愿者协会代表们轮流发言,介绍各自的志愿者组织,并就志愿事业的发展互相交流,探讨工作经验。
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3年,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湘西山区的助学公益事业。在多年的助学活动中,他们曾携手本土爱心商家一同发起“一元助学计划”项目,他们还以“益行边城”这项全民公益的创意筹款活动,倡导一种公益理念,呼吁社会大众以骑行、徒步、登山等集体户外的方式身体力行地支持公益事业。通过“益行边城”户外行走挑战行动尽可能地筹集善款用于公益助学和贫困救助,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学习生活。
参与论坛的张家界爱心联盟也是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据悉,爱心联盟的志愿者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公益项目10个,组织了520多次爱心活动,助学足迹遍布张家界82个乡镇(办事处)、50余所学校、300多个村庄(居委会),募集、发放慈善捐款约700多万元。
岳阳市清风义工协会在论坛上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做法。该协会曾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省学雷锋先进集体”、“湖南省清风项目奖”、“湖南省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
共同努力齐唱公益爱心歌
市小红人志愿者协会会长游侠(网名)告诉记者,义工高峰论坛大大拉近了全省各公益组织之间的距离,大家都怀着同一个目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会上,各志愿组织就省内志愿服务的目前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
“虽然我市的志愿者工作在全省起步较早,但目前全市的志愿者协会之间关系仍然不够紧密。”游侠认为,每个协会就像是在“单兵作战”,很少有联合活动。游侠在论坛交流会上也谈了自己对衡阳市志愿者团体的看法,为此,他表示将极力促进全市志愿者团体之间的团结互助。“我们每年将尽量保证有2次联动全市各个志愿者协会的大型公益活动。” 作为特邀嘉宾,深圳市宝安区义工联合会的理事长熊永兰女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祝平燕参加了此次论坛。
深圳,作为公益志愿发展的全国性代表城市,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学习。熊永兰告诉记者,深圳的公益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早在2005年,深圳就出台了内地第一部地方性义工法规,并开创志愿服务组织法人的先河,志愿服务有了法制保障。近年来,深圳还陆续推出电子义工证、志愿服务云数据库,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志愿服务全程,并推出了志愿服务积分入户,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系统性地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其次,深圳志愿服务氛围良好,企业、市民参与程度高。如2011年深圳承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由志愿者组织和政府部门向社会发出倡议,动员市民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向交警部门申报,自愿在大运会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将私家车全部停用或部分停用。这种呼吁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绿色出行自愿申报活动开启后两天,就有26000多辆机动车申请在大运期间停驶。在深圳,企业家也将志愿服务纳入企业文化,把员工参与公益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面对陌生人都能给予帮助的员工,在工作中更能有责任感。
针对该如何发展一个城市的公益志愿事业,祝平燕表示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政府政策要高度重视支持;其次,公益理念要从教育中得到广泛传播,建议在学校开设公益课堂,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最后,媒体的支持推动了公益精神的传播,并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