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温情靠岸的地方
——读《青春的那把钥匙》
【书海论荐】
应龙抬爱,约我给“书海论荐”写个稿子,并吩咐道:“写别人写自己都可以。”写,还是不写?写点什么呢?当时我有点犹豫难定,老担心写不好,不写又对不住他的一番心意……
好在文友王继颖的大作《青春的那把钥匙》近期出版了,为我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作业”解了燃眉之急。 王继颖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学语文教师,尽管我们不曾谋面,但她的散文我一直在关注,且没少读过。
她的散文集《青春的那把钥匙》分为“温情靠岸就是家”、“情谊有声,爱应有形”、“背景人物,照亮主角人生”、“别把春天藏在心底”和“守住发芽的梦想”五辑。一篇篇润泽心灵的美文,给我们引领出一段幸福之旅。细腻的文思,丰满的细节,动人的情怀,让人从细微的生活花瓣上嗅出生命的芬芳,撷取到平实岁月里处处可得的欢喜。
可以肯定地说,“至爱”是王继颖散文创作中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其《温情靠岸就是家》窥见一斑。“我”给女儿送饭,送饭的人各色各样,校门口便成了“家”,“温情靠岸的地方,不就是人们风雨晨昏恋着的家吗?”读到此,我免不了会生出这样的感想:学校什么时候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温馨的家?《云中谁寄“午餐”来》可谓构思自如,“我”做的是午餐,牵引出女儿对我、我对母亲的亲情,“俗”点说,这是孝道,正统点说,家庭如此,为大道之行的一个影子。《我们在等雨停》,“帘脚触地,一朵朵雨花四溅”。一家小店里,女儿在看书,我在等雨停,雨却始终淅沥。女店主借“我”一把雨伞,“我们”走入雨中。伞,由此成了维系、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一个媒介。女店主为何借伞?原来是缘于“我们”与她的亲密接触。
王继颖在基层教书育人多年,她在《月季香,菜花香》一文里,她如是表述着自己当时的心情。她说,“我”去了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的学校支教,用自己的几百元稿费,换来了一百多棵月季苗,在全校师生的悉心呵护下,开始苗绿花红了。一个当地的女教师用自家的大铁锅烙了玉米饼,送给我们支教的几个老师……读到这里,除了感动以外,还有就是感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到了这个情份上还有何求?!几年后,“我”又到了那所学校去支教,崭新的一座校园,校园外边是油菜花的海洋。“我”于是想到:“月季香,菜花香,源于四季长春、常开不厌的心花香吗?” 王继颖在自己的散文里常用这种水到渠成的意象或物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主线暗线的搭配映衬上,章法娴熟、疏落而流畅……
深掘人性之美,展示温情之美,践行自我之美,是王继颖作品的又一大特色,更是她性格和习惯的一种尽情释放。在《一滴水里的花开》,她讲述了五台山上有一位驼背老人,老人经常提着一只蛇皮袋子在景区周围捡拾游客扔下的矿泉水瓶,并有意把瓶子里剩余的水浇在古木下的小“草”上。其实这些“草”不是草,是芙蓉花幼苗。“山寺芙蓉待后开”。如果不是这样一位用心老人,五台山上哪来的芙蓉灿烂?一花一世界,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受此启智,于是选了一些书目,寄给了山区一个“行乞校长”,给那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助了一臂之力,这就是“我”的一滴水“光辉”。
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优秀的散文,不仅能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而且还有益于人心世道。有人说散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
读王继颖的散文,没少有这样的感觉。
书海论荐者 :尹朝晖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