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定蓉 通讯员 朱晨晖 魏耕云
曾经,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患者家属焦急徘徊的身影,他们手中攥着住院单,眼神中满是对床位的渴望;病房门前,医护人员频繁沟通协调床位的声音,也诉说着“一床难求”的无奈。
2024年2月,南华附一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新模式。这一创新举措打破科室间的固有壁垒,通过统筹医疗资源,实现跨科收治患者,为患者筑起坚固的“生命之舟”,有效缓解了“住院难”的困境。
打破壁垒,让床位“活”起来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是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开展卓越服务的背景下,以主诊医师负责制为导向,床位资源由住院管理中心统一集约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实行全周期床位管理,实现医疗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提高全院床位运行效率,缩短患者入院等候时间。
该院护理部主任周艳辉介绍,“全院一张床”并非简单的床位整合,而是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遵循“危重患者专科收治、轻症患者床位共享”原则,按照“联盟科室—专科相近—地域就近”的顺序跨科室收治患者。这一模式让床位不再局限于某个科室,而是由全院管理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结合跨科收治的原则进行床位调配,真正实现了床位资源的优化利用,让床位随着患者的实际需求“活”起来。
去年,医院通过床位统筹管理,全年跨科收治患者达1675人(4382床日),协助办理入院44785人次,让有限的床位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是医院打破资源壁垒、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有力见证。
全程守护,让患者“赞”起来
5月6日上午11时许,一名家属用轮椅推着患者匆匆来到住院管理中心窗口,家属手持住院证用急切的语气求助:“我父亲得了脑梗,要住神经内科,请快点给我们办住院手续!”然而此时神经内科两个病区均已满床,传统模式下患者需等待次日床位。经过沟通了解,患者住在两百公里以外的常宁农村,交通不便,往返一趟医院需近5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住院管理中心迅速启动跨科收治,经综合评估各科室床位情况,结合患者病情,立刻为患者安排神经外科二区的床位,一站式办理住院手续及跨科手续,同时联系神经外科二区护士站做好床位准备。11点20分,患者安全到达神经外科二区,从接诊到入住病房仅仅用了20分钟。这场无缝对接既缩短了患者的候床时间,也节约了患者路途来回奔波的经济成本。
三天后,住院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电话回访此跨科患者,家属连连称赞医生护士都很负责,神经内科医生每天都按时来查房,详细交代当天的检查和治疗,经系统治疗后患者目前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这个鲜活案例印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会让患者真正受益,被患者及家属肯定和称赞。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切实解决了群众就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同时,“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探索‘全院一张床’实践”案例在衡阳市首届改善护理服务案例金点子创新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提升能力,让护理“优”起来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让护士们迎来了一场能力的“进阶之旅”。在此模式下,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宛如身怀绝技的“全能战士”,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为此,医院护理部多措并举,实行护士轮转ICU的培训机制,让护士们在重症监护室这个“战场”上磨砺自己,提升应对各种复杂病情的能力。同时,常态化开展护理会诊,并组织全科医学培训。2024年,医院开展护理会诊191例。
通过这些举措,护士的专科能力和临床护理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全院一张床”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院副院长赵兴斌表示:这场“床位革命”正引发连锁反应,不仅推动医院构建智慧化床位调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预判床位需求趋势,同步考量专科护理适配性,让患者从“有床可住”升级为“住得安心”;更推动主诊医生负责制、多学科协作机制持续迭代,催生出弹性排班、绩效改革等配套创新举措。这不仅是医疗效率的革新突破,更是对“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全力托举”理念的温暖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