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衡
读作家、诗人郭林春的诗集《诗漫衡州》,犹如站在湘江之畔,接住了一簇簇铮亮的浪花,读出了千回百转的源流,那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激荡与韵律,冲撞着我们的情感,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跌宕。
他的《诗漫衡州》,分为名城之光、人文之光、县区之光,几乎囊括了衡阳出名的人物、地名,用诗歌的形式,全景式表现一方地域性。浏览他的整个诗集,犹如进入了一个斑斓纷呈的世界,其导向性、地标性、人文性、艺术性,无疑给我们新时期的文旅活动的精彩扩展了范围和空间,提供了翔实注脚的价值审美走向。如果,外地人以及本地人,拿着《诗漫衡州》,可以“按图索骥”,可以想象在这文旅的山水中,一边读着闪光的诗句,一边享受着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那是多么惬意和温暖。
诗人郭林春是贪婪的,视野宏大,恨不能将他在这块山水赋予的缱绻和情怀淋漓尽致地抒发和释放。他表述的题材和文学意象,试图在寻觅的时空一网打尽,毫不遗漏;他也是苛刻的,惜墨如金,遣词造句融汇的诗文,那种人文内涵与诗性的张扬,总是沁入我们的通感,让读者尽情地去品尝和回味。
在写诗的人比读诗人还多的当代,诗人郭林春对别人看来毫无实用性的诗歌津津乐道,沉湎于其中,岂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孤芳自赏?我们难以想象,他在诗歌海洋的潮汐中,是如何透支挥霍精气神,从而打捞起蕴藏的珍珠般的诗魂;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精神的取向中,那种贴近自然初心不改的热爱,正是有意捕捉到诗性语言的韵律与哲学意蕴的闪光所在。
在《诗漫衡州》里,有现代诗和古典诗,可见他得心应手掌控文字排列布阵的能力和才情。他写现代诗是自由的,那种不拘格式的跳跃感、节奏感,氤氲着诗意之美。无论是抒情,还是抒事,总是在文字的表达上,借喻与象征,弹性和张力,赋予一种丰富和独特的感受;他写古典诗遵循格式,在对仗平仄音律音韵等下功夫,但更注重的是内容的表达和切合,在形式上不是那么拘泥和小心翼翼,从而着眼于形式服务于内容之特色,显山露水的是情感内在的表述,自有一方旖旎的风韵。
诗歌,是感受的抒发和心灵的映像。这在现代诗中,中外的诗人像徐志摩、舒婷、北岛、顾城、海子、普希金、歌德、雪莱、泰戈尔等,可见一斑。诗人郭林春追随他们的脚步,却不亦步亦趋,失去自我,有着诗人自我的视野、见地和理解,于是在诗歌领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样,在古典诗里,他浸淫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咀嚼和消化,其诗歌在传统文化养料的吸取和温润下,用典和文学意象的营造,遗墨暗香流泻,又有自作主张追求的独步风华。从内容上讲,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他的诗歌情景交融,讴歌了催人向上的真善美;从形式上说,或婉约,或豪放,其诗歌一咏三叹,让我们跨越时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让读者领略了变迁的湘南,有小桥流水那烟雨蒙蒙的水墨画和大江东去磅礴澎湃的激越。
小说和诗歌,虽然题材不同,都离不开文字语言,这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对诗歌而言,由于短小,简短,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上,更具简洁、凝练、含蓄。这就要求语言的锤炼,句句鲜活,字字珠玑,更具形象、精准和巧妙,行文谋篇在立意与境界中凸显与提升。
有幸的是,随着《诗漫衡州》的出版,我们看到诗人郭林春不俗的表现,那奔涌而来的诗词铸成的鲜活和珠玑,是他浪涌几叠的激情和灵光,闪亮在我们的明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