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宗元在碧岫峰为海禅师题碑
国画《龙安仙境》,湘潭籍画家陈文杰创作。

  ■廖和平

  “乘月辞星下河汉,云中袅娜翠衣飘。

  湘江烟火胜琼液,七十弟兄无寂寥。”

  这是江苏溧阳诗人马建华咏《南岳碧岫峰》的诗。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武则天语)《南岳志》称,“碧岫者,碧玉之山也。”南岳七十二峰之碧岫峰,本意为碧玉丹青之山,在湘潭界,位列南岳七十二峰中的第71座峰。明李珣作《南岳七十二峰歌》曰:“碧岫烟霞古。”清文人李杞柳亦作《南岳七十二峰歌》曰:“双石白云蒸碧岫”;而清雍正文人易贞吉则作《南岳七十二峰赋》曰:“永和碧岫之应黄庭。”充分说明碧岫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中之一。

  这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山峰。在南岳的史志里叫碧岫峰,在柳宗元的笔下叫龙安山,而湘潭老百姓更多的叫它仙女峰。

  徐灵期《南岳记》:“穆王南巡时,曾建西台观(笔者按:为周穆王祭祀西王母的灵台)于碧岫峰西北。”则碧岫峰的人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南岳总胜集》记载:“下有岫峰寺基,西北有西台观基,又曰太初观也。”又:“汉武帝南巡,为衡阜辽绝,止霍山而祭。敕建王母观于南岳。今碧岫峰后有基址。或云创寺,不久亦废。”据考证,“旅游皇帝”周穆王的确到过湖南,到过南岳。

  今天,碧岫峰在湘潭市当地叫仙女峰,位于雨湖区响塘乡尧家村,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311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至于人们称碧岫峰为“仙女峰”,据说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大约在宋代,山下住着一对婆媳,婆婆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媳妇勤劳俭朴,采药耕织。一天,婆婆突然晕倒过去,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双目失明。为了治好婆婆的眼睛,媳妇天天上山采药。一次她累极了,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刚闭上眼,便恍恍惚惚看见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手捧着一只鲜红的大蜜桃,笑盈盈地向她走来说:“你把这桃子带回去给婆婆吃了,她的眼睛就会好的。”媳妇惊喜交加,忙睁眼一看,姑娘已无影无踪。

  媳妇带着桃子回到家中,把桃子分给婆婆和小姑吃。说也奇怪,婆婆吃完桃子,只觉得浑身发热,眼睛发胀。不一会工夫,双目重现光明,而且比先前更清亮。大家都说这是婆婆心好,媳妇孝顺,感动了救苦救难的仙女。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仙女的崇敬,就把这座山改称为“仙女山”。

  还有一个版本说,这位媳妇、婆婆和小姑三人吃了仙桃后,也都成了神仙。《湘潭县志》记载,“宋理宗时,有老妪携女妇登山,得桃如碗,食而仙去……仙女峰体峭亭亭,若出平地,南涟北靳,望而知方。”

  仙女峰南北两条铺着1.5米宽的花岗石级游山小道,绕林穿石,通峰接顶,共764级。原是一条古登道,相传为姜畲镇高塘李氏(明礼部尚书李腾芳世族)特为求嗣所修,共700多级。

  石阶蜿蜒而上,一眼望去,绿树葱茏,杉松成荫;茫茫林海,苍翠欲滴;蝉鸣相随,景色如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赋诗吟诵。宋代释义青在《第三十四米胡间悟颂》中写道:碧岫峰头借问人,指山穷处未安身。虽然免得重阳令,争似灵苗不犯春。

  清嘉庆文人谭澍青《题仙女峰》诗曰:仙女山头木叶黄,菊花天气又重阳。登高多少提壶客,一路西风送酒香。

  当代江苏溧阳著名诗人丁欣赋《南岳碧岫峰》诗云:空山何处不清音,倚石依花且息心。松瀑铮鏦竹云脆,流来真个可当琴。

  山上有一坡地叫马骑岭,相传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将军曾在此驻马观山,故得名。马骑岭现在建有观景亭台一座,可伫足观景。

  1994年《湖南通史》载:“湘潭龙安寺,位于湘东,海禅师(即周如海)始建,柳宗元作《龙安海禅师碑》。”据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记载,仙女山原名龙安山。唐代陕西高僧海禅师来此结茅而居,随即,善男信女便动手盖了一座寺院,取名龙安寺。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主张参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著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海禅师,俗姓周,名如海,是唐朝的名僧,名动一时。他的父亲曾是同州(今陕西大荔)录事参军。海禅师年少时想出家,其父不许,后来进入仕途,曾担任成都主簿。安史之乱后,海禅师才真正入了佛门,先居于长安西明寺,后居于岣嵝山(即南岳衡山),后来又迁居长沙,在长沙期间“在定十四日,人即处而成屋宇,遂为宝应寺”。“入定”即入禅定,是佛教僧人的一个仪式。入定的时间越长,被认为佛法越高深。海禅师能入定14天,因此被人看作是得道高僧。

  海禅师在元和三年(808年)圆寂于龙安山,葬于仙人碓的左侧。他的弟子们礼请当世大文豪柳宗元为其撰写碑文。《龙安海禅师碑》全文如下: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名也,距今仅二千载。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于嚚昏,放于淫荒。其异是者,长沙之南,曰龙安师。

  师之言曰:“由迦叶至师子,二十二世而离,离而为达摩。由达摩至忍,五世而益离,离而为秀,为能。南北相訾,反戾斗狠,其道遂隐。呜呼!吾将合焉。且世之传书者,皆马鸣、龙树道也。二师之道,其书具存。征其书,合于志,可以不慁。”于是北学于惠隐,南求于马素,咸黜其异,以蹈乎中,乖离而愈同,空洞而益实,作《安禅通明论》。混万而归一,则真无非事。推而未尝推,故无适;混而未尝进,故无归。块然趣定,至于旬时,是之谓施用;茫然同俗,极乎流动,是之谓真常。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处而成室宇,遂为宝应寺。去于湘之西,人又从之,负大木、砻密石,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尚书裴公某、李公某,侍郎吕公某、杨公某,御史中丞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凡年八十一,为僧五十三期,元和三年二月九日而没。

  其弟子元觉、怀直、浩初等,状其师之行,谒予为碑。曰:师,周姓;如海,名也。世为士,父曰泽交,同州录事参军。叔曰择从,尚书礼部侍郎。师始为释,其父夺之志,使仕,至成都主簿,不乐也。天宝之乱,复其初心。尝居京师西明寺,又居岣嵝山,终龙安寺,葬其原。铭曰:浮图之修,其奥为禅。殊区异世,谁得其传?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征旁行,徒听浮言。空有虎斗,南北相残。谁其会之,楚有龙安。龙安之德,惟觉是则。苟并绝异,表正失惑。貌昧形静,功流无极。动言有为,弥寂而默。祠庙之严,我居不饰。贵贱之来,我道无得。逝耶匪追,至耶谁抑?惟世之几,惟道之微。既陈而明,乃去而归。象物徒设,真源无依。后学谁师?呜呼兹碑! 

  碧岫峰龙安寺因海禅师而声名远扬,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尚书裴休、李巽、侍郎吕渭、杨凭、御史中丞房启等都来到这里拜海禅师为师。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李腾芳(1565年—1631年),曾在碧岫峰重建龙安寺。后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依山而建,逐级登峰,气势轩昂。

  龙安寺分前、中、后三殿,依次为供奉关云长的武圣殿、供奉本地三位女神的娘娘殿和供奉释迦牟尼佛的祖师殿。各有门坊,青砖为墙,上盖铁瓦或琉璃瓦,雕梁画栋,富丽辉煌。前有山门,上书石刻龙安寺四字。门两旁联曰:“四朝灵迹;三楚大观。”笔力遒劲、潇洒,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颇为大气,让人肃然。大儒王闿运亦为龙安寺题联:“林泉豹隐朝吟句;风月龙安夜雨楼。”门前的石狮子默默地守在这里,与古刹同悲共喜。

  经10余级石阶,便达武圣殿。门前有花岗石狮一对,雄踞两旁。殿门两旁联曰:“志在春秋;威镇华夏。”内供关公神像,忠义凛然。武圣殿有一石阶路通高僧如海禅师肉身的舍利塔,塔身为石铸。

  娘娘殿也称仙女殿,殿门联曰:“神仙眷属;香火因缘。”为清光绪户部员外郎蔡枚功(1837年—1909年)所题写。殿内挂有“蓬瀛在望”的横匾,供奉媳、婆、姑三位仙女娘娘神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一的仙女娘娘寿诞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四方香客信众烧香祈福,蔚为当地一大盛事。

  笔者非常赞同湖南省历史教研会周磊先生的观点:“山不在高,有人则名,有庙则灵。一座山,有了人文,就有了历史,有了庙宇,就有了文化沉淀的实体。”

  宋代释智愚在《偈颂二十五首·其十三》中云:南岳七十二峰,华顶万八千丈。瞻之无际,仰之无垠。以此无穷数,用祝圣明君。

  碧岫峰因南岳而著,也一定会因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孝道文化而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柳宗元在碧岫峰为海禅师题碑
往来衡阳的唐代官员和文人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柳宗元在碧岫峰为海禅师题碑 2023-11-12 2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