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众(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主治医师)
“燥”是中医病因学中外感六淫之一,燥为秋季当令之气, 故又名“秋燥”。中医认为,燥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而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喜欢潮湿而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气候或环境炎热干燥时,肺气就会失去津润,进而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状。肺主皮毛,燥邪导致皮肤和毛发失去了滋润,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并且,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还可出现大便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季要特别注重防燥养肺。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白色入肺经,因此,中医药膳学指出,秋季可多食莲藕、百合、白萝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马蹄等滋补柔润的“白色蔬果”,可以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作用,让人从内到外都润起来;还可以做冰糖雪梨羹、银耳百合莲子汤、白萝卜鲫鱼汤、白果老鸭汤等家常养生膳食来起到润燥养肺的作用。石斛、枸杞、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有滋阴养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如果出现眼睛干涩不适,可以用这些药材泡茶喝。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辛味发散泻肺气,酸味主收降肺气。诸如姜、葱、蒜、韭菜、辣椒、胡椒之品辛香宣燥而伤肺,在秋季不宜多食,若仅作为烹饪配料,酌情少许亦无不可。诸如乌梅、山楂、杨桃、苹果、柚子等酸润生津之品可适当多食,润肺酸收,使肺气平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