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见习记者 彭 静
疼痛,大部分人都有过的感受,也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它的出现常常是身体给予的重要警示,又往往被人们忽略、压抑,部分慢性疼痛患者还苦于不知去哪个科室求医,而备受折磨。2007年原卫生部下发通知,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各二级以上医院可按需开设,以便对慢性疼痛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诊断治疗。
那一年的何云武已经是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了,工作得心应手,业务能力广受称赞,但在听到这一新政策时,他却选择了主动打报告,申请创建疼痛科。随后的十余年里,他一头扎入其中苦心钻研,以不懈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番新天地,成为了业内颇有名望的“止痛圣手”。
跨界:敢为人先,做新领域开拓者
谈及缘何选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走一条注定充满挑战的路。何云武说一方面是职责所在,在慢性疼痛治疗上人民有需求、技术有缺口,作为医生应该要迎难而上,去帮助那些被疼痛折磨的患者,另一方面,当时的一个患者是重要契机。
患者王某因直肠癌晚期住进了医院的普外科,科室主任请来何云武会诊,还没等靠近病房,一声接一声因疼痛而克制不住的哀嚎就传入了耳中,凄厉刺耳的叫声敲击着每一位在场医护人员的心。
“我想了许多办法,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何云武如是说。
一周后,王某就因病不幸逝世,但其家属还是特意找到何云武表示感谢,因为他的治疗让患者在最后的时光没有因疼痛而受折磨。至此,何云武坚定了自己想要解除患者疼痛的脚步,踏上了新的征程。
万事总是开头难,疼痛科当时在全国医疗界都是比较新的科室,如何做好这份事业?壮志满怀的何云武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所以那时只要有空他就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学习相关知识,深圳南山医院、南昌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哪里有好的、能解决疼痛的技术手段,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有一次我听说江苏省下面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小针刀技术十分突出,我就抽空自费过去学习了。”何云武说,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想要学技术就必须去到当地医院,自己“厚脸皮”地跟着、看着、揣摩着。一路走来,何云武也挨了不少冷脸,有时候,为了有更直观的感受,他主动跟随外科医生上台当助手,了解不同的手术进程。
但这些困难从未动摇过何云武,他总是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需。因颈肩腰腿痛就诊率高,他就学习所有相关的治疗方法,当相关的微创介入手术刚刚出现时,他便立刻奔赴山东、重庆等多地学习,自2010年在湖南地区率先开展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于2014年完成了湖南省内第一台颈椎脊柱内镜手术。
“我们这个科室的医生要有非常广的知识面,因为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骨科、风湿科、神经内科、泌尿科、妇产科等知识你都要了解,所以必须不断学习。”何云武说科室的医生通常都是“百科通”,不仅要能准确判断病因,还要知晓相应的治疗手段。药物、理疗、针灸、微创介入、开放性手术……只要是能够解决疼痛的技术,这里的医护人员就都需要学习。
在不懈努力下,南华附二医院的疼痛科从一开始的两张病床,逐渐壮大到现在的规模,这些年来也治愈了不少患者的顽疾。“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这个病折磨我多年了,现在终于能够睡个好觉了。”患者张某在科室里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眼含热泪地连连道谢。据了解,张某因患带状疱疹而产生了后遗神经痛,这一痛就是30年,期间他辗转多个医院就诊都无法解决。
“当时患者才50多岁,但头发已经全部掉光了。”何云武说张某因疼痛夜夜难眠,生活质量极差,初次就诊时神情十分萎靡。好在经过神经调控治疗后,张某的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疼痛被较好地控制,生活也逐渐回到了正轨。
“疼痛本身就是病,对于这份来自身体的提醒,我们需要多加关注。”何云武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对疼痛的治疗,这一新领域的医疗力量逐渐壮大,也为广大患者带去了更多的福祉。
国界:赴万里路,援非的医学“多面手”
2021年底,何云武再次面临从医生涯的重要抉择,此时的他已经50岁了,孩子正在读高二,父亲身体状况也不佳,但他仍然选择了挑起重任,成为了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在疫情下逆行万里,远赴非洲大陆。
“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国家和组织给予这份重托,是一种信任,我义不容辞。”何云武说援非医疗由来已久,这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对个人而言这是挑战,也是一段精彩的经历。
虽然在去之前何云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实际的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差上许多。“医院药品和器械管理混乱,医疗环境还比不上国内一些乡镇卫生院。因设备匮乏,很多常规的检查都做不了,难以准确判断病情,救治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何云武说,除了医疗物资,医护人员在这里同样缺乏,有时整个流程的医务工作会全部堆在看诊医生的身上。很多国内常见的治疗在这里甚至是第一次开展。
“当地没有正规专业的麻醉医生,当时有孕产妇来寻求帮助,我们成功在那里开展了第一例无痛分娩。”据何云武回忆,产妇毛女士是中国人,与爱人10来年前到塞拉利昂打拼,因为对疼痛忍耐力较低,一胎生产经历又过于痛苦,她对此一直心有余悸。但当时受新冠疫情影响,二胎产期临近时回国的航班却熔断了。毛女士在万分焦灼中找到了医疗队。
何云武和同事们克服了场地简陋、设施陈旧、药物品种单一的多重困难,顺利地完成硬膜外穿刺后,在产妇的背部植入了一个细细的导管,通过这个导管给予镇痛药物,毛女士生产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了下来,心情也放松了,整个产程很顺利。
随着嘹亮的哭声,一个健康的宝宝呱呱落地,新生命所带来的希望点亮了在场每个人的笑容。塞方的医务人员目睹整个分娩过程后,更是觉得大为惊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云武就此精心准备了PPT,决定以教学的方式实际提升当地医院的麻醉水平。“当时有人劝我,就待一年,闷头做临床工作就好,何必还费力搞教学?但我想如果能够带出一批医生,那未来可以帮助到更多患者,也是真正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生。”何云武说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南华附二的课堂,下面坐着的都是他的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三四次授课,当地医护人员对麻醉手术治疗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何云武更是手把手地带塞方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援非过程有苦有难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环境都是不小的挑战,还要时刻防范自己感染在非洲肆虐的疟疾等传染病。援非过程有喜有乐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临近离别时,当地居民为他们穿上了最隆重的服装,跳起了传统的舞蹈,送上了带有国旗、姓名、照片和感谢的手工木牌,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谢谢,当地的医生还说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到中国来学习。
大医精诚,是医术上的专精,是医德上的真诚;医道无界,是敢于突破科室界限开拓新领域,是敢于飞跃国界给予无私的帮助。何云武说当年学医颇有些阴差阳错。但在这条路上他没有一日懈怠过,对医学,他刻苦钻研;对患者,他友善仁爱;对学生,他倾囊相授。穿上这身白衣的他就像是无坚不摧的战士,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也让患者拥有不断冲锋向前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