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琪 通讯员 唐兰荣
社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看似是“小事”,其实每一件都是关乎群众幸福感的“大事”。近年来,珠晖区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和推动“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下足了功夫,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切实提升珠晖的“城市温度”和“幸福厚度”。
清晨,前进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雷仪群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平安花园小区,查看各处环境卫生,紧接着又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议推进“巡回审判+法治宣讲”项目落地等事宜。
社区工作繁琐异常,一些表面看似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小事,在社区工作人员看来却是头等大事。特别是今年,前进里社区聚焦法治社区建设,拟与珠晖区人民法院开展“以案说法”普法交流会,积极带动居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共同塑造文明社区形象。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没有内外之分。”这是许多珠晖区优秀基层干部坚守的信念。在清泉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宋诗妍也是如此。
清泉山社区内物业众多,新建和在建的小区多达8个。为了让“物业管理实现法治化”,社区成立了衡阳市首个物业纠纷调解室,率先实现了调解平台进社区,打造了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居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都会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宋诗妍表示,社区按照“里巷”工作法,“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积极上户,为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自引入衡阳市第一台诉讼服务远程服务柜台以来,已解决了多起外来居民小区物业纠纷调解事件。
珠晖区作为我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复杂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老旧城区,近年来,按照城乡治理标准化要求,创新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走访入户、开展微行动,守望入里、设立微岗亭,恳谈入巷、推进微项目,汇情入网、建好微平台,服务入心、实现微心愿的“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有效化解老旧城区里多巷密治理难的问题,奋力谱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篇章。
目前,全区建有里巷党支部73个、里巷党小组33个、屋场党小组322个,伞状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的建立,筑牢了基层治理“网络”,打造了“小事不出楼门、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镇街”的居民“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新模式。该区已召开屋场恳谈会1260次,实施民生微项目785个,解决群众诉求3326个,推动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得到解决。
此外,该区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作用,组织开展“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微行动,建立“居民点单、里巷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通过“恳谈会”“心愿墙”等方式收集居民愿望,引导党员、居民代表、群众和志愿服务队领办“微心愿”。去年以来,该区共入户走访2.8万次,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5.9万余次,实现群众微心愿1.6万个,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架起了一座干群“连心桥”。
如今“里巷”工作法工成为珠晖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赢得了群众的一片掌声。前不久,珠晖区“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还入选了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作为衡阳市唯一入选案例,成为全国30个最佳案例之一。
从“呼声”到“掌声”,在群众的一致好评中,珠晖区“里巷”工作法正日益凸显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在“里巷”大舞台上,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这出好戏,正在湘江东岸精彩上演,为绘就“三高五区一跨越”新图景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