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韦应物的《送杨氏女》写得凄婉深切、诚挚动人。
据考证,这轻舟其实并不窄小不逼仄不破落,也就是不“轻”,而是当时的官船。有一定道理,只是稍显刻意。显然作者这里要强调的,是看着女儿乘“小舟”进入大江,或大江“吞没”有远嫁女儿的小舟之后那种无限怅然的心绪。
重点在这里,而不在于那艘船本身破不破、寒酸不寒酸。“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轻舟,是官船还是私船?是新船还是旧船?不重要呀。重要的是诗仙李白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里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后,造就了千古流传的文学审美意象。大江溯轻舟虽然名声似乎小一些,细细品读,却似有千古况味。
唐朝的商船,通过南太平洋通达波斯湾,是这一航路上体量最大的船。北宋王谠编著的《唐语林·卷一·政事上》记载,唐代宗时期的漕运官船就已经可以装载一千石,按照一石折合今天一百六十斤的中位数计算,也已经相当了得。这一史料,在苏轼的奏折中也同样列举了。考虑到王谠曾经是苏轼的“门生”之一,谁抄谁,也就不必较真。但事儿,应该是真的。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刘晏全权主持漕运事务之后,每年向关中输送的粮食达到四十万斛,大大满足了京城及京畿的供应问题。漕船是在运河也就是内河航行的。更大商船、远洋海船则会更可观。
唐代史料笔记中出现过一艘颇有气势的“俞大娘船”,巧合得很,也出现在与刘晏几乎同时期的大历和贞元年间(766—805年)。据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记载,这期间俞大娘航船是最大的。人们养生、送死、嫁娶都在船上,甚至开开了菜园种新鲜蔬菜,摇橹开船的船工就有数百人,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来往一次,收入非常丰厚。而且像这样做水上生意、靠水上生计的人在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北等地有不少,几乎与陆地建屋居住的人对半开,而“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船主坐在舵楼之下,带着乐队、仆人,好不快活,简直跟隐于市的大学者有得一拼。
恰好,杜甫有一首写给船工的诗《最能行》,其中有一句白描“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所谓大舸,就是豪华型商船,不是游艇。自从隋炀帝搞出个超大型乘船巡游活动之后,唐朝上上下下对这类游船开发事业是始终引以为戒鉴戒,这跟在皇城内湖里搞一艘稍微雅致些的船转个圈玩一玩不可同日而语。“天子呼来不上船”,假如李白真上去了,大概也看不到比隋炀帝那船更恢宏壮观的景致。白居易说“东船西舫悄无言”,这个舫,则是和小舢板相对而言的,后者是一块底板加两块舷板,所谓“三板”小舟。而舫则是多个小舢板并列连接而成,《说文解字》最干脆,“舫,并舟也”。
艓子则可直接翻译为一叶扁舟,但到了宋代,这种扁舟一叶的情绪就越发浓郁地散布在文人士大夫心中。苏轼在《赤壁赋》中把汉武帝“舳舻千里”的典故都用上了,不可谓不雄壮,其实自己真正所身处的,无非是窄窄一叶扁舟。陆游无聊所操持的,李清照醉驾的,也都是这样的“艓子”而已。
顺便说,杜甫在《最能行》末尾两句,“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并非是说当地人气量狭小不喜欢外乡人、排斥外地人,而是在讲述一个知识改变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道理。任何时候,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排斥知识,胸有大志、寒窗苦读,而不是急功近利,都有用有大用。跟逆水行舟是一个道理,不进则退,只能如那篙工一样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前些年,有段相声讲到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炎帝的女娃,“这一日驾小舟过大海 ,翻覆于波涛之内,精魂不灭,化作水鸟名曰精卫,衔石子填大海,欲报此仇,这叫精卫填海”话说得挺顺,道理其实并不通。乘小舟是没法过大海的。而且原本山海经里面的记述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未必就是游泳,可能就是懵懂贪玩,不识潮信,结果不幸溺水了。唐朝走水上生活的人们是懂得借风行船、看天赶路的道理。李肇的记载说,“东北风谓之潮信,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暴风之候有抛车云” 。借风使船是硬道理。
孔夫子的一句气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人解释说是乘着独木舟、小舢板或者什么羊皮筏子离家出海,多少有点过于夸张。除非老人家是铁了心随季风漂流,不打算回来了。要说老人家借着游走诸国的机会找哪个大国要一艘战舰“楼船”还有可能实现夙愿,尤其是听过了楚国狂人接舆所唱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首主题歌之后,或许会更有东归大海的感触。无论如何,小船是不能出远门的,套用李清照的词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韦应物送大女儿出嫁时,也是这样想的。
就“俞大娘航船”,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类船舶的专有名词,就跟“冲锋舟”或者是集装箱船、干散货船之类一样,更多人则认为应该说的是船主名叫俞大娘的那一艘船。当然,对俞大娘的身份,更贴切准确的说法,应该叫“舶主”。今天有的地方考证说,这俞大娘是唐王朝一段时间里的“船王”,颇有几分道理,唐朝那样开放的胸襟气度是很有可能造就出俞大娘这样的女船王。“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做好水文章,是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