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6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写”之奇

  ■李  昂

  生活中的事物,人和人的思想、感情等等,都是对立中求统一的。常有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是尖锐对立的两种现象,而从内涵分析,却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是互为因果、互相补充的。诸如老子《道德经》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便是文学创作中“反写”的艺术辩证法。而“反写”,有时比“正写”更具艺术震撼力。

  请看贾谊的《过秦论》:题为“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朝的过失),但文章却对秦朝之横征暴敛、百姓之水深火热只字未提,反而历数秦之几代国君开疆拓土、列国对之望风而降之功绩,“过秦”之题反作“褒秦”之文。直到文末方一语点出陈胜揭竿而起,秦皇“身死国灭”,归结出“仁义不施”的文章主旨。四字不啻万钧之力!

  再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听到宝玉将同宝钗成亲之事,我们本想她要嚎啕大哭,然而作者并未写她哭,反而写她笑!她对紫娟笑道:“我哪里就能够死呢。”贾母来看她,她又“微微一笑”。而这笑,却似虎爪铁钩般揪着读者的心,任何的“哭”都难以收到这样强烈的效果。

  下面请看诗词作品“反写”之例。比如《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兵士出征,内心愁苦,作者却以“杨柳依依”的春日佳景反衬其悲苦;而征人归来,诗篇却以“雨雪霏霏”之苦寒状其欢乐。乍看很是反常。正常的写法当是“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然而,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为何会是这样?试想,春天是播种、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岂不倍感愁苦!而战罢归来,忙着往回赶路,雨雪全不在话下,那迫切而欢欣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细致入微!

  再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中的“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时令已是深秋,凛然寒气飘至关城城郊。然诗人不说是寒霜向绿树侵凌,却写寒霜在远方被赶到此地,想找个温适的栖身之所,而“树色”又这样意态可人,引得寒霜向它靠拢。一个“催”字使绿树、寒霜都成了有生命情态之物。这样温馨的诗意融汇在送别挚友的篇章中,更添了惜别怅惘的情调。

  大家熟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86岁回乡,距中年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世事沧桑,人生易老,心中自有无限感慨。在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之后,一般说,会要接写“无限悲凉蓦地来”之类。然而出人意料,诗人却把久客伤老之情,通过儿童笑问的欢乐场面来表现。“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中悄然结束,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  

  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起笔即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饱受安史之乱的痛苦,一旦闻知平乱的捷报,想到可以携眷回乡,内心之欣喜当是何如!但诗中却写他涕泪沾襟!上面说黛玉悲极而笑,此处写杜公喜极而泣。而唯有这样的“反写”,才更加切合久经颠沛流离之人的心境。如果不是这样,而写成“初闻欢笑喜非常”之类,又怎能表达那深刻难言的巨大喜悦?

  “反写”有时单独运用,有时则与“正写”结合使用。前者如贺知章《回乡偶书》,以儿童的“笑问”反写作者的悲思,问后即戛然而止,把作者的思绪留给读者去想象。后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初闻涕泪满衣裳”之后,继写“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则都是正面描写的喜悦之笔,从而把复杂、丰富的感情表露无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蜜蜂的歌声
耒阳大义雕龙冲
“反写”之奇
偶遇 (组诗)
十 年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反写”之奇 2023-04-16 2 2023年04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