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民
粤汉铁路1900年7月动工,全长1058.6公里。其南段的广州至韶关段早在1916年已通车,北段的武昌至朱亭段也在1918年9月通车。唯独中间的朱亭至韶关段却因经费、技术等原因一直无法动工。
1925年9月10日,湘南24县县长在衡阳开会,成立筑路协会。笔者太公杨棨任民国湖南首任实业司长时,该司下设省公路局。其任内在衡阳开建了八条公路,功绩卓著,在会上被选为协理。
此时,杨棨因曾熙卸任《船山书院》山长职去上海,已回衡阳亲掌这份产业,他将书院更名为船山大学,准备在教育实业上大干一番。
同时,杨棨对交通便利带动经济发展早有认识,为乡民造福则是他的一贯操行。他虽年逾花甲,仍利用家族实力和在国民政府的故旧关系游说,自费跑长沙、奔南京,为启动粤汉铁路株韶段的动工奔波呼号。
笔者听家父叙述:1930年6月,时任粤汉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的凌鸿勋带着十余人来到了衡阳,就住在“萼园”(现称杨家花园)。而此前杨棨已要其次子杨次雅(笔者的祖父)先搬去杜家冲(现名扶小里)山坡处新建房住,腾出了“萼园”的一层楼面给这些工程人员住。
家父当时正在读书,每天中午要回到“萼园”吃饭。他发现厨房新添了几口灶、厨师也增了好几位新面孔、菜品则更加丰富了。
杨家菜以鲜闻名,吴佩孚、熊希龄、谭延闿、程潜、唐生智、何健、张治中、章士钊等人常来杨家享受美味;郭沫若、胡志明、田汉、胡子昂、黄炎培等也都是杨家的食客。“萼园”自产的水果也很多,每季都有让客人享受的时新果菜。特别是杨家的盘桃,后来听从台湾回衡探亲的姑姑说,凌先生在台湾还念着杨家的桃子,说他离开衡阳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的桃子了。
粤汉铁路局最多时派住了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住在杨家。他们夏天就在两棵老樟树下,冬天则窝在“萼园”中的“涡其居”书房工作,以五座桥代替英国人73条隧道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全部工程,整个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在1936年8月完工,当年9月1日通车。
占地240多亩地的“萼园”里,无论是当时衡阳观景最高处的“爽漪阁”,还是独有的长廊、船亭和月洞、八角亭、拱桥等都有这些建设者的足迹和故事。凌鸿勋先生前后在杨家住了5年时间,凌先生与杨家人有多么深厚的交集已无需赘述,他还把夫人也接过来长住,说他们作为广东人在衡阳已没有一点陌生感。
因为这份感情,后来升任局长的凌鸿勋先生把粤汉铁路局设在了衡阳的江东,作为赠与衡阳人民和感谢杨家人的厚礼应算顺理成章。
为何凌先生没有选武汉、广州这样的大城设铁路局?笔者曾经问过家父,他没有给我确切的答案。但家父告诉我,本来凌局长看中路局办公楼的地方是现在的铁路医院往西这块地;它与杨家的花园一墙之隔,离他选定的衡阳火车站址也很近。
这块地是杨家的部分水面鱼塘,但凌局长看中了那棵大樟树,要杨家让出一棵大樟树给他建铁路局。
我太公没有同意,因为杨家花园要失去大半的水面和草坪。我祖父领着凌局长去看了杜家冲山下(现在苗圃地段)的那棵大樟树后才让凌先生改了初衷。虽然该地点当时算偏远荒芜,且无水面、大樟树也没有杨家那两棵粗壮挺直,但他要与樟树相伴的目的算是得到了满足。那天家父也在现场陪凌局长实地查看,轿子是杨家派的。我爷爷还在他的“桐荫山庄”(现扶小里)家中办了大餐招待客人。
也许这就是现在的衡阳火车站和粤汉铁路局与大樟树相邻的真实缘由,也是凌先生将粤汉铁路局落脚衡阳江东的那份情节吧。听说樟树为衡阳独多,其香味可驱蚊虫。
如果当年杨家人同意凌先生让出大樟树的要求,现在的整个湖北路就是粤汉铁路局的位置。“萼园”里的亭台楼榭也许能保留到现在,成为衡阳乃至湖南的最大景观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