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0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石鼓》咏石鼓第一名篇
▲石鼓书院正门。(资料图)
▶石鼓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大石鼓。(资料图)

  ■刘  洁

  衡阳有八景,石鼓书院所在地就占了三景: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专家学者们在收集有关石鼓书院的山水诗时发现,数量之大,质量之优,非一般景区可比。而东晋的庾阐的《观石鼓》可谓为咏石鼓的第一名篇。

  庾阐生卒年份不详,据曹道衡《晋代作家六考》考证,其出生之年大约在297—298年前后,卒年大约在351年之前。庾阐的祖父庾辉官至安北长史,父亲庾东以英勇善相扑而闻名。

  庾阐自幼好学,九岁就能作文。永嘉(307—313年)末年战乱,庾阐的母亲被害身亡。自此,庾阐不梳洗,不结婚做官,不食酒肉,近20年,人皆赞之。咸康五年(339年),庾阐出补零陵太守,路过衡阳,登石鼓山,留下诗作。

  《观石鼓》

  【东晋】 庾阐

  命驾观奇逸,径骛造灵山。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

  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岭,绿涧漱岩间。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

  “命驾观奇逸,径骛造灵山。”为一睹石鼓山的风采,诗人急匆匆地命人驾车,去观“奇逸”、访“灵山”,反应出那种急迫的心情。急迫到什么程度呢?“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一路上,景色秀丽的清溪、引人遐想的五龙泉仅仅一笔带过,只作了石鼓山的陪衬。这几句起着高潮到来前的蓄势作用,让人从诗人行程的匆忙、心境的急切中去想像石鼓山的诱人。“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终于到了。他先不写这座山形状如何,而是先写声音。石鼓山蕴含着巨大的声响,石鼓一鸣,雷公也要吓一大跳,九天也会被震动。这两句不是实写,而是想象中的石鼓声音的威力。“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诗人的感叹随之而来。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一切都是那样神秘而又那样自然,谁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翔霄拂翠岭,绿涧漱岩间。”转眼间,石鼓山变得温顺和柔媚了,一切变得亲切而明丽。翠绿的石鼓山依偎着飞翔的白云,一湾山涧欢快地在岩石上跳跃。一个“拂”字,一个“漱”字,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多少深切的感情。前两句是写声音,后两句写美景。正犹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呢?“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诗人感慨,面对这样的山水,你心中还有什么情绪不能抚平呢。这春泉洁净的不仅仅是手,更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眼中没有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才能领略这沐浴在阳光中的灿灿鲜花。这是何等高洁的境界,何等清幽的景色。

  全诗由“行”到“听”到“看”,最后落到“洁”,让我们从“期待盼望”到“想象中听到”到“真实地看到”,最终体验的是精神世界的洗涤,精神世界中的超脱。这是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感受自然之美,让人心情愉悦,豁然开朗。这是一种自然的超脱精神,这是石鼓山独特的山水给诗人的感受,也是给后世很多文人的感受,也是给我们的感受。

  庾阐这次路过衡阳,不仅心切切地游览了石鼓山作《观石鼓》,也作了《衡山诗》:“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运目情四豁。翔虬凌九霄,陆鳞困濡沫。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而在来衡阳前,庾阐路过长沙时作《吊贾谊文》,也是寄慨抒怀的名篇。《吊贾谊诗》:“虽有惠音,莫过韶頀。虽有腾蛇,终仆一壑。”

  庾阐生活的东晋,政治腐败,国情纷乱,文人们多从山水中寻求抚慰和解脱。现今留下的庾阐的诗作至少有21首,且大多是歌咏山水的诗篇。如《三月三日临曲水》“临川疊曲流,丰林映绿薄。轻舟沈飞觞,鼓枻观鱼跃”;又有《游仙诗》10首,其“层霄映紫芝,潜涧泛丹菊”,“轻举观沧海,眇邈去瀛洲”等句,风格情调,均近似郭璞。

  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大家都知道是谢灵运。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明诗注》)。他认为山水诗的鼻祖是庾阐,比谢灵运还要早几十年。

  山水诗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的政治时局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朝政不堪。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因此纵情山水遍览山川河流,为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且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使得很多寒门出身的人得不到重用。很多寒门士子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面对仕途无望的现实他们不得不纵情于山水以排遣心中的忧闷。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自我文化自觉意识的文人,出现了文人阶层。有的颓废,有的放纵,有的悲壮,有的端庄,有的去做官,有的当酒鬼,如竹林七贤。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性解放,人对生命有了不同的诠释,而在文学诗歌中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感动。而山水诗做为一个诗歌流派也起源和成熟于这个时期。社会的现实与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之间的矛盾是山水诗形成的根本原因。

  石鼓山有幸,在这个时期迎来庾阐,留下《观石鼓》的千古名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南岳十八高僧 “禅会”会善峰
《观石鼓》咏石鼓第一名篇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观石鼓》咏石鼓第一名篇 2023-04-02 2 2023年04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