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近期,两段热门小视频令人印象深刻。一段是“超强共情力!两岁宝宝听交响乐音乐会默默流泪”,一段是“交响乐团演奏《孤勇者》引发小朋友们大合唱”。2月22日,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一晋在《光明日报》撰文称,2023年春节前后,各地文艺演出稳健复苏。青年朋友们三五成群相约于剧场,无数小家庭一家几口携手共享文艺盛宴。经典演出再现一票难求盛况,剧场满座热闹恢复如前。在开工势头如此强劲的文艺新局中,交响乐演出也迎来了开门红,不少演出通过短视频“出圈”,引发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音乐系教授周海宏有个很著名的观点,音乐何须懂?不管听懂听不懂,安静自信地听就得了。听着听着,就懂了,“再听已是曲中人”。正如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那种艺术审美的境界流转一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青少年喜欢听流行歌曲、洗脑神曲,也正常,但孩子们对交响乐的感知力和共情力显然也是超乎想象的,只要学校和家长能够更多地把交响乐送到孩子们耳边眼前。
懂是一个过程。面对交响乐,不管是西方古典的,还是国内作曲家新创作的大型交响作品,即便是音乐学院的专业教授,也未必真正说得清楚一曲交响乐到底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或者某个音符有什么特殊含义,是不是作曲家瞌睡了、喝多了或者被临时打扰而焦躁,又或者是有感于大好山河而激情澎湃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响乐本身的姿态、脸色和门槛由于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加持与唤醒,而无限降低了,更有了清新诉说、平和交流的韵味和品格,更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近欣赏和懂得喜爱。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直在路上。近年来,一些露天广场上的交响乐演出,让更多路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投入一种深沉和雄壮。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城市和地方的新春音乐会也向普通市民群众敞开了大门,成为欢天喜地过新年的重要节俗。
印象中“阳春白雪”的交响乐主动“放下”身段,走到了普罗大众的身边,在演出形式上也有了很多变化,古今中外的结合,从《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到《茉莉花》《黄河大合唱》到《孤勇者》,以及古典交响和民族交响以及民歌摇滚戏曲曲艺的结合,焦晃、濮存昕、郭达、司马南等人借助交响乐的撑持而独居个性的《将进酒》朗诵也走红短视频平台,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都形成了粘性和吸引力,成为精品文化进万家、精神给养润人心的重要一步。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有句很著名的话,“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好像有点过于悲情,作家格非曾经转述过海德格尔的来一句类似的话,哲学就是思乡,哲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像待在自己家里那样感到舒适。把这两句话中的“哲学”换成“音乐”尤其是“交响乐”,也是很适合的。
“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不管是交响乐还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根本上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语言、方式和凭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餐桌上的菜品,苦辣酸咸甜五味调和,最为关键的是有一颗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创作之心、表演之德,所谓德艺双馨也就没有圈内圈外、高下尊卑的界限感,只有走出闺阁殿堂、走向烟火人间的出脱性。
至于是借助短视频直播还是通过露天大汇演,那就看具体天气情况和群众需要。只要和无数的服务对象和艺术受众在一起,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才会乡愁的安放、归乡的舒适。正所谓出圈方为回到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