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1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的用典

  ■李  昂

  围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若干史实典故,“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诗词的又一表现手法。

  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起笔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作者怀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而仙人驾鹤渺无踪迹。诗篇运用费祎曾在此地驾鹤登仙的传说,表达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以及诗人怅然若失的心绪,为全篇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边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以及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个典故,含蓄地抒发诗人对从政的期待。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情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也。这里是作者自喻。词篇表达他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有胆识、有作为的愿望。

  有的作品连用多个典故。比如李商隐的《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前六句,一句一事;中二联,一句一典。第三句写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寻夫的故事;第四句写西晋羊祜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之事;第五句写王昭君遣嫁匈奴事;第六句写项羽被困垓下事。首句是失恋之泪,次句是离别之泪,三句是伤逝之泪,四句是怀德之泪,五句是身陷异域之泪,六句是英雄末路之泪。然而这泪,那泪,所有的泪都“未抵青袍送玉珂”之泪!“青袍”,寒士也;“玉珂”,骑马之贵客也。从而以众典共衬诗篇的主题:人间各种伤心事,都比不过贫寒之士忍辱含垢,陪送达官贵人的苦泪——因为它只能偷偷往肚里流,外表上还得强颜作笑!

  再看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首句“运交华盖”,语出《晋书· 天文志》:“大帝上九星曰华盖。”喻吉星高照。鲁迅反其意,喻指白色恐怖,恶运压顶。第五句从《汉书· 王嘉传》中“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化变而来,亦反其意。原作“千夫”指人群,语意为众怒难犯;鲁迅则以“千夫”喻指敌人。第六句典出《左传》,齐景公曾口衔绳子扮作牛,被其跌倒的儿子拉折了牙齿;鲁迅借“孺子”喻人民,而把自己比做人民的“牛”,可谓点铁成金。

  至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则连用五个典故,以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历史上相关的正反人物之例,表达词人老当益壮、抗敌救国的耿耿忠心。

  以上是为明用。还有一种暗用,即用典不露痕迹。请看清· 严遂成《桃花》的颈联:“怪他去后花如许,记得来时路也无?”作者化用了两个有关桃花的诗文名篇。一是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暗用此典,表现乍见众多桃花时的惊喜心情。二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该篇文末写渔人再访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诗人借此二典设问作势,用“怪他”“记得”分领二句,把两个本不相关的桃花掌故联成一片,逗出活泼诙谐的意趣。用典深藏不露,自是更高的境界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草木人生
诗词的用典
上善柿水,若我忘川
倾听时光流逝的声音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诗词的用典 2023-02-12 2 2023年02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