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
上期说过,书院不仅有教育功能,更有祭祀功能。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登临石鼓书院时,就有诗云:“俎豆弥文肃,衣冠盛事多”,可见当时的石鼓书院的祭祀活动之多。书院祭祀先师先贤,不仅是纪念这个人,还要传承他的学问和精神。同时书院与现在的大学所不同的是其社会性。大多书院是民办的,也有官助民办的。石鼓书院在初创之时是私学,宋代有段时间是州学(官学),其后大多时期是官助民办。社会性的书院除了教育诸学子之外,同时也承担教化社会民众的作用。所以,在书院中祭祀的先贤,除了教育先师外,同时也有这座城市人民所需要共同纪念的先贤,需要共同传承的精神。石鼓书院所祭祀是一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湖湘文化的先师先贤,弘扬的是一腔热血、忠心报国的中华民族精神。
2007年重修石鼓书院时,在武侯祠的右边并排建造的是祭祀南宋抗元名臣李芾的李忠节公祠。李芾祖籍河北广平人,后迁入京城开封。其高祖李升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北宋被金灭亡时,在靖康之变中,李升顽强抵抗,被金人所杀。随后李芾15岁的曾祖父李椿举家南迁到了衡阳。到李芾这代在衡阳已经有百余年。李芾出生于衡阳,自幼深受祖风熏陶。他生性聪颖,从小立有报国大志,并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无暴弃”。后南宋理学家魏了翁见之有祖风,为其改为“肯斋”。
李芾因祖上有荫功入仕,历任南安司户、祁阳知县、临安府尹、湖南提刑、湖南安抚使兼湘潭知县。李芾为官刚正不阿,不畏强暴权贵,在官场上几经沉浮。宋史评价他“为人刚介,不畏强御,奸猾不能欺……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李芾精力过人,尽忠职守,常常是早上办公到夜晚而无倦意。夜里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又起来公务。
1273年,蒙古大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在元军“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南下直逼湖南。1275年3月,元军攻下岳州。4月江陵沦陷,常德、鼎州、澧州出降。随即,元军继续南下围攻潭州(长沙)。此时的李芾被罢官在衡阳老家。国家危难之时,被朝廷重新启用任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朋友们都劝李芾不要去任命,可李芾说:“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身边朋友闻之无不感动涕零。赴任前,李芾的一个女儿不幸病死,他强忍心中悲痛,毅然前往,携家眷从衡阳抵达潭州城。到达潭州,他也知潭州守不住,于是含泪遣送幼子裕孙携族谱出城,说:“保存汝以祭祀。”而他自己和其他家人则做好了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李芾7月赶到潭州后,紧急招募了3000人,又亲自劝说当地的一些有名望的大族乡绅一起守城。9月,元朝右丞相阿里海牙率领数万元军将潭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李芾登上城楼冒着箭石亲自督战,率领军民苦守三个多月。无奈寡不敌众,南宋大势已去,城中弹尽粮绝,三月中无任何一支宋朝部队过来救援。宋史中描述“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除夕之夜,元兵登上了潭州城门,如蚂蚁般蜂拥而至,附墙而登,城已破。李芾的幕僚曾任衡州太守的尹谷得知元兵已登城,说:“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于是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李芾闻讯赶到,以酒祭奠,感叹道:“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务实是尹谷的号。
当晚,李芾亲自书写“尽忠”作为号令。并召来部下沈忠,对他说:“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沈忠伏地叩头痛哭,喋血满地,说万万不可。李芾毅然决绝命令他执行,沈忠只好哭着答应。于是李芾命家人取酒过来,让全家19口人都喝醉,然后沈忠一一杀死。之后放火烧毁李芾官衙熊湘阁,成全了李芾“我以家许国矣”的天地承诺。
沈忠杀了李芾全家后,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又返回到熊湘阁自杀身亡。李芾的许多幕僚也都举家自尽。长沙城里许多百姓听说李芾壮烈而死,都效仿而行。据记载,当时长沙城内无虚井,缢死林木者相望。长沙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演出了极悲壮的一幕,虽以失败告终,但李芾的精神和气节,唤醒湖南人的血性,激励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际。李芾死后,南宋朝廷赠李芾端明殿大学士,谥号“忠节”。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潭州城外的岳麓书院的山长就是前面所说的尹谷。尹谷入城抗敌时,劝说书院学生逃离。他动情地说:“斯文不绝,则华夏不亡。望诸君能传一盏灯,延续华夏文脉,以待再次光大。”然后与学生作别。无奈学生们并未离开,而是跟随老师进城抗敌。潭州城破之日,几百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敌人殊死搏斗,几乎全部慷慨就义,余者也追随老师而去,自杀殉国。学生们不能像武将奋勇杀敌,但文人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脊梁。正是有这种光辉的延续,才保存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李芾死后一年,南宋著名诗人画家郑思肖作诗追念《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元军之后的南下战斗中,再未遇到如此激烈的抵抗。
1329年,衡阳人在李芾的故居旁边兴建了李忠节公祠,并以沈忠、穆演祖配祀。穆演祖曾任衡阳尉,公元1271年曾击退元军,保全衡阳。李芾对他很是赏识,升其为衡阳知县。李忠节公祠后移祠石鼓书院,与武侯祠并列。
1373年,明朝初年著名诗人和画家杨基路过衡阳,祭拜李忠节公祠后,回到船中仍悲痛不已,作七律诗《哭李太守芾》:
丁卯科中第一人,誓将孤壁障妖尘。
百年事业归儒者,万里江山泣老臣。
肝胆当时肇余阙,英灵此日配张巡。
我来竟就船头拜,一盏寒泉荐绿苹。
明朝成化年间监察御史薛纲,官至云南布政使,广东按察使。路过衡阳拜祭李芾,作《吊李忠节公祠》:
慷慨杀身随处有,潭州惨烈更谁同。
千金首共孤城碎,数口家随巨焰空。
从死一时皆义士,败降诸郡尽夷风。
古今多少英雄泪,半哭明公半沈忠。
南宋末年,文人武士多以身殉国。崖山一战就十万之众集体跳海身亡,不由令人唏嘘。一部南宋史,一把辛酸泪。
现在的李忠节公祠上依然是清朝中兴名臣彭玉麟的题联:
义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