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汉语修辞格中的比喻,则堪称语言的花朵。精准的比喻,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神奇魅力,其足迹所至,即使荒原也会鲜花盛开。这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传宋朝欧阳修曾与一同路青年作诗。青年说:“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丫。”可谓乏味之至。欧阳修续了两句:“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两个比喻,顿使枯树变“活”。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皓月清辉之下,洞庭湖面像一只银盘,而湖中的君山则像盘中放着的一枚青螺,远远望去,是那么玲珑可爱,把洞庭山水的秀美形神兼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词作品中,美的比喻可谓俯拾皆是。例如,同是写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是一种比喻美,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也是一种比喻美;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旧》)是一种比喻美,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也是一种比喻美。同写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是一种比喻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也是一种比喻美;“溪水绿时真似酒,野花香得不知名”(清· 江湜《雨余》)是一种比喻美,“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清· 易顺鼎《雪中游邓尉山》)也是一种比喻美……
比喻并非写景、抒情诗的专利,哲理诗中也有大量运用。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都是用的比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第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大家较为熟悉,且看第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写“观书”的两种境界,始时吃力,犹如浅水行船,推移不动;后来知识丰富了,好比江中涨了春水,船就轻松自在地航行。以此比喻治学功夫要深,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从而使诗篇蕴含的道理更易于、且乐于为读者接受。
比喻又常与夸张结合使用。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千尺潭水”比汪伦待“我”之深情;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喻愁绪之多。这是比喻兼夸大。此外还有比喻兼“夸小”,前边所举“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这样的手法。再如朱元璋的《采石矶》:“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为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偌大的采石矶成了一只“秤砣”,天上的长虹作了“秤杆”,天边的弯月则成了“秤钩”,三者俱全了,称什么呢?本朝的“江山”。将大化小,妙趣横生!
笔者有一篇《听课有感》:“扇扇心扉次第开,云帆片片竞相催。缘何三尺神如此?为有激情掀浪来。”写的是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随着教师的讲解,同学们一扇扇心扉被打开了;继而,扇扇心扉又化作片片征帆,竞相催发。三尺讲台何以有这般神奇的魅力?那是因为教师有着江涛般的激情啊。一连三个比喻,热切赞扬教师激情之宝贵。
最后强调两点:一是运用比喻要贴切,抓住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苔是叶”“雪为花”,二者颜色相似;“银盘”与“湖面”、“青螺”与“君山”,形状、颜色都相似。反之,王安石的《落星寺南康军江中》有“崒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之语。长江既有万里之长,焉能以酒杯为喻?二是比喻要有美感。陈陶的《海昌望月》:“重轮运时节,三五不自由。疑抛云上锅,欲搂天边球。”以“天边球”,尤其是以“云上锅”比喻空中明月,毫无美感可言,这就有煞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