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孝运 曾琪花
王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船山先生认为,天地因和乐而久大,君子学以致道,需法天道之和乐,才能修其道而达天德。于教学过程而言,法天道之和乐;于教学目的而言,达天德,即通过学道行道的过程而凝道成德,最终能成就高尚的道德人格,具备实际的经世能力。船山先生的“和乐”教育彰显了素质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可将“和乐”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对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船山思想视“和乐”教育为“适道初心”
王船山在《张子正蒙注》中将和乐转化为学道必备之心理状态和教学必备之氛围。他将张载“和乐,道之端乎”注释为: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端,所自出之始也。下章言诚言敬,而此以和乐先之。非和乐,则诚敬局隘而易于厌倦,故能和能乐,为诚敬所自出之端。他对“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注释道:和乐者,适道之初心,而及其至也,则与天地同其久大矣。王船山把张载用于描述天道之和乐转化成学道之应该有的心理状态和教学之中应该具备的氛围,结合宇宙本体之太和而强调适道之初心当以和乐为本,并以孔子为榜样,强调以和乐的心态为学施教的重要意义,和乐是持久而盛大之本。
二、高职教育应注重“和乐诚敬”,均衡发展
王船山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要引发学生和乐之心态,如此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学习效果,实现培养学生学道成道、成圣成贤的教育目标。和乐不仅仅是让学生感觉快乐而已,还需要加上诚敬,即以和乐之心存诚而庄莅,才能让教学持续不断地取得效果。传统儒学家大多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仁人”“圣人”。王船山继承并弘扬了这一思想,将理想人格视为“成身”与“成性”的统一,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成身成性”的人,使人的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形成强健的体魄;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特性和情感。高职院校学生要不断地掌握知识,强化技能,加强对客观事物乃至“人性”的认识,从而使自己兼具良好体能和品性。
三、高职教育应提倡“身任天下”,加强爱国情感培育
王船山认为教育还应该培养“身任天下”的大丈夫。“身任天下”的“天下”,并非一姓之私的“家天下”,而是关系万民之生死的“公天下”。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身任天下”的品质,实际上是指对国家的忧患之感、将国家民族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并甘愿为其奉献生命的爱国主义情怀。高职教育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来抓,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塑造出有思想、有觉悟、有热血的时代新人。
四、高职教育应强调“因人而进”,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王船山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其不齐之训焉。”他认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质有不齐”,有刚柔敏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性不同,有长有短;知识不等,有多有少;主观努力不同,有大有小。因此,他提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即“因人而进”。王船山认为由于人之质不同,应该进行不齐之教,主张根据学生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王船山“因人而进”的思想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又阐释了教育的规律所在。高职院校要注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