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
(三)
白衣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拥有不少能工巧匠。“养崽不学艺,挑脱箢箕系。”种田种地三年两涝,特殊的地理位置,逼着一批批年轻人外出拜师学艺,谋求生计。
白衣港的能工巧匠自然比周边乡村要多,他们经常切磋技艺,形成比学赶超的势头,乃至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木工、船工、电工、窑工、缝纫工、杀猪工,砌匠、瓦匠、铁匠、漆匠、篾匠、剃头匠、补锅匠,一应俱全,论手艺,在周边十里八村算得上一流。木工成伯秋的手艺绝对坐“第一把交椅”,他做出来的家具和桌椅板凳,四平八稳,光彩照人。可惜他是个倔脾气,本身带的徒弟没几个,得到他真传的几乎为零。另一木工成高祥则不一样,他父母死得早,弟妹年幼,他将一手“木工活”传给了三个弟弟,带出了一支“成家军”。船工成兆汉、成冬云腰束一条长毛巾,手执一根长竹篙,常年在湘江漂泊,练就了一身通江达海、捕鱼捞虾的本领。电工成建国、成春联的电器安装是“绝对高手”,若是村里的抽水机、柴油机、碾米机出了问题,他们定能“手到病除”。缝纫工成兆正、成吉雀靠一把尺子和剪刀闯天下,不但确保全家不饿,还带出了一批漂亮女徒弟。砌匠成吉安、成秋贵“艺高人胆大”,不管什么复杂图纸,均能心领神会,并结合主人的意图,进行创新改造,为白衣港建成一栋栋漂亮的别墅。篾匠成吉新、成启生就地取材,将山中竹子编织成谷箩、篮子、蒸笼、竹椅,做成竹笛、扫帚、箢箕……一个比一个精致。剃头匠成海生、成兆礼的手艺活“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他们对老人、小孩剃头几乎全部免费。还有成兆煌、成申贵两兄弟,磨出来的豆腐又白又嫩,清香四溢……白衣港除了“九工十八匠”外,还有说媒的、熬酒的、放痧的、补锅的、挑脚的、阉鸡的、算卦的、绘画的、唱皮影戏的、吹喇叭的、敲锣打鼓的、开拖拉机的、当厨师的、做生意的,他们“吃百家饭,睡百家床”,你方唱罢我登场,点燃人间烟火,构成生活百态。
看事容易做事难。少年时代,我看到伯秋叔的木匠功夫好,想跟他当学徒,但总是心猿意马,猫弹鬼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那种定力与韧劲,终未学成。
白衣港的工匠强化技艺精湛,追求德艺双馨,在“双抢”大忙季节,谁家的青壮年突然患病,影响农业生产进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谁家也没挂无事牌”,乡亲们分工协作,同舟共济,有的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自觉陪护,有的忙着为病人筹集住院费,有的则帮助这户农民抢收抢插,不讲条件,不讲价钱,因为“一笔难写两个‘成’字”,血浓于水。
白衣港空前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日渐形成。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白衣港不但看重工匠,而且崇文重教。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白衣港人宁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学。他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勒紧裤带,在对门山上建成一座新学校,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之灯”。如今,从这所学校启蒙后考出去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近百人,构成白衣港的“人才现象”。成德臣的4个儿女,有3个考上大学,他的儿子成保良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京城“当京官”。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一些没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回到家乡大显身手,磨练成一批批“时代工匠”。
(四)
白衣港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地域,幻化为一种精神标识。白衣港过去穷得叮铛响,三年两不收。乡亲们“天晴三日盼落雨,雨落三日涨大水”。其他地方水稻一年种两季,就亩产过吨粮,衣食无忧。而白衣港一年早稻插三、四次,还是被大水淹没颗粒无收,乡亲们只有忍饥挨饿。
俗话说:“一场春雪一场水”。记得有一年,一连下了几场春雪,河里真的发了几次“大水”,洪水泛滥,一片白亮,凶猛恣肆卷上岸来,葱绿的稻田一片汪洋。洪水刚刚退却,父亲打着赤脚走在队伍前头,看着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渐渐死去,他站在田边像木桩一般,犹豫了好半天,才赶来那头并不健壮的老黄牛将土地犁翻,把稻秆踩进泥里……
我跟在父亲身后,满身泥水,也满脸怨气:“爹爹,我们是鸭子孵鸟蛋,白忙活了一场,要是早晓得涨大水,不插早稻多好!省时省肥又省力。”
“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只要插下去,就会有希望,插总比不插好呀!你暂时还弄不明白,我们祖宗十八代就是这样做过来的。”父亲像大山一样本分、沉稳、忠厚。在父亲扬鞭催牛的阵阵吆喝声中,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躬腰后退,插下的禾苗横竖一斩齐,田野像盖上一层绿色地毯。
白衣港位于湘江河畔,洪水经常涨上岸,退却后残留不少淤泥,是上等有机肥,带有沙性,庄稼容易生根,可谓种什么长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蔬菜泛绿了,禾苗伸枝了、抽穗扬花、壮籽勾头了。父亲那汗津津的脸上终于绽露出笑容。可老天偏与农民作对,几夜瓢泼大雨,白衣港像一条咆哮的黄龙又一次将水稻、蔬菜淹没了。那是一幅多么惨痛的景象呀!黄灿灿的水稻、绿油油的蔬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裹满污泥的水稻和蔬菜,稻秆与菜叶被污泥浊水压弯腰后栽入泥中,横七竖八,奄奄一息,被太阳一晒就枯萎了。田野四周,一片狼藉,弥漫着浓烈刺鼻的腐烂臭味。别人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希望,而故乡人民付出比别人成倍的代价,收获的却是痛苦和失望。几位刚过门的新媳妇睁着泪眼质问苍天:“老天爷呀!瞎了眼么?你到底让不让我们活下去了?!”
“我们已经流过血、流过汗了,就是被洪水淹一百次,我们也要插一百回,我不相信老天爷总是这个样子!”父亲赶着牛,将田翻耕整平,插上晚稻。脚印深深,大汗淋淋,父亲翻耕的不仅仅是脚下的田土,更是他一年的收获与梦想。为了生存,大家必须干起来,活下去!这是父亲与故乡所有人的坚毅性格。
“赶着牛,耕着田,春种秋收一年年,趁着春风播希望,迎着太阳收甘甜……”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屡败屡战,百折不回,永不言败,路见不平一声吼,撞倒南墙不回头,构成了白衣港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早已溶入白衣港人的血脉,演化为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魂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改革开放后,白衣港的年轻人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他们上京下粤,商海弄潮,凭着这种精神在外开疆拓土,所向披靡。“你进我退,你退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他们由以前的蛋品、大米生意转到超市、钢材、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汽车,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两百万才起步,上千万才算富。”他们从东南沿海淘到“第一桶金”后,有的回乡改善居住条件,英式、粤式、欧式别墅,一栋比一栋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的回乡承包大片耕地,实行机械化、智能化耕作,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的则漂洋过海“打洋工”,在异国他乡大显神通。22年前,我的弟弟忍痛卖掉一台手扶拖拉机,到广东省中山市长命水市场做南杂百货生意,以特别能吃苦的“白衣港精神”打开局面,生意做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如今,他在广东买了房子,购了门面,成为“新一代”广东市民。
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互联互通,全球变成了“地球村”。而故乡更令我魂牵梦萦,白衣港就像一座精神灯塔,距离越远,显得越朴素、越明亮、越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