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本次点赞评议活动将持续至4月25日
~~~
~~~祁东县归阳镇当好工业园发展贴心人
~~~——常宁市平安村村民共享标准化治理成果
~~~线下100万元内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7月1日起将逐步停办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风雨来路,感悟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细思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

  “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这份情怀,来自于成长经历。

  2015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

  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

  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

  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

  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

  “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担。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

  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习近平感知着百姓冷暖,回应着群众期盼,对人民一往情深。

  这份情怀,得益于家庭润泽。

  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习仲勋,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被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生长于革命家庭,浓厚的人民情怀,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将人民二字刻入灵魂、定格为初心。

  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

  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下转第五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4位身边好人候选4月“湖南好人榜”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四员”联动抗疫 助力园区生产
标准化提升“颜值” 产业化圆梦平安
我市推进不动产“智慧抵押登记”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22-04-11 2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