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荐:以矜恤休养当先的河漕总督
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的陈荐雕像。

  陈荐(1545—1632年),字君庸,号楚石,明代湖广省祁阳县咸菜塘(今祁东县金桥镇咸菜塘)人。陈荐出身不显,父亲为府衙一小职员,但他少年大志,通过刻苦奋斗,博得功名,累官至吏、刑、户部尚书,河漕总督(全国河道与漕运最高长官,地位与六部尚书平行)。


  刚正不阿  始终两袖清风


  陈荐的父亲陈良能曾为永州府吏。陈荐小时候一直跟随父亲在府衙内读书。陈良能虽然只是个级别很低的小吏,但十分爱好读书,对陈荐要求很严,期望也很高,希望他能学有所成,考取功名,为国家出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官。陈良能是个干练的小吏,办起事来非常能吃苦,受到当时的永州太守的赏识。太守调离时以身边的物品相赠属下。陈良能不为值钱的东西所动,唯独索求太守所辑录的《书经解意》一书,以此教育自己的儿子。陈荐得到此书后,爱不释手,认真阅读,学业日渐有成,为继任太守史朝富所赏识。其父为人处世的方式、尽心办事的态度、忠于职守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陈荐。

  隆庆丁卯年(1567年),陈荐乡试中举;隆庆辛未年(1571年),他又登进士第,从此踏入仕途。他先是被朝廷选派担任松江府推官。明代的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还兼有审计局局长的职能。在此任内,松江府下辖一县内有两个致仕还乡的宰相因争势而打官司,他不偏不倚,秉公而断,从此名声大振。

  陈荐为官时,正值宦官专权的时期。他们作威作福,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都让他们几分。《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为刺探宫中事,多以宦官为耳目,且有许多宦官立过战功。“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到明英宗朱祁镇当政的时候,宦官干政更加突出,开始形成专权的局面,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其势焰甚至已超过内阁。他们几乎操纵着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还能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因此,朝廷大臣争相巴结他们。有些甘为宦官干儿义子,连首辅大臣(相当于宰相)也十分畏惧他们。但陈荐不同,始终以清官海瑞为楷模,坚持做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明朝当时设有类似特务机关的东厂,由宦官把持,大臣们路过时都要进去拜访。陈荐时任谏官,“却过而不入,并投侍生贴而去”。东厂的门卫多有不悦,有时还大声谩骂,而陈荐却对他们不屑一顾,始终展现出一身凛然正气。

  陈荐秉性刚直,曾因得罪当权宦官冯保,称病归家休养。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之后,陈荐才被再次起用为陕西按察使。当时陕西地区因为连年干旱,三秦大地一片荒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荐为救民于水火,一到任便去清理陕西国库。清理完毕之后,他发现陕西的钱还是不少的,就冒着脑袋“搬家”的风险大胆上书朝廷,请求将清理出的国库财富用来赈济灾民,救济了千万百姓。

  后来,有次陈荐在工作中因故出了点小差错,当权的宦官们想借机非难他,但由于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大力帮助和保护,他才得以幸免。


  洁己奉公  不搞人身依附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任内阁首辅的时候,明神宗朱翊钧尚且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当时的权力很大,陈荐如果能紧跟张居正,仕途显达肯定不成问题,况且张居正很赏识陈荐。在宦官要排挤打压他的时候,还竭尽全力保护了他。按理说,陈荐应当对张居正感恩戴德、言听计从,唯其马首是瞻才是,但陈荐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把张居正当作“恩师”,并没有对他亦步亦趋,公平正直成为他心中的首要位置。

  陈荐在坚守原则上堪称典范。有一次,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巡视各地。“出发之前,张居正特意嘱咐他调查湖北襄阳郑继子为官行事的一些情况。陈荐知道,郑继子曾经得罪过张居正,张居正想借陈荐之手加害郑继子。但是陈荐经过实际探察得知郑继子是个贤能的好官,巡视回来后,不顾张居正曾经有恩于自己,不但没有诬陷郑继子,反而第一个保举他。”张居正知道陈荐一身正气、一心为公,为自圆其说,就对陈荐说道:“先前我对你说的,正是想知道郑继子的贤能,为的是重用他。”陈荐的这种不卑不亢、因公废私的精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他的人品和官德。

  陈荐曾任河漕总督,这在古代可是个肥缺,很多人在这个位置上发了大财。但是陈荐任河漕总督时,洁己奉公、不谋私利,不占丝毫公帑,因此被世人所称颂。他认为“施政于民,时刻想着百姓,心系民众疾苦”乃治国之大计、是从政的要务。陈荐做官时曾多次说过:“平生不为过分事,惟适当而已。”陈荐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为人和做官的作风得到了众多同僚的赞许。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及六卿,都交相举荐他。


  敢于任事  关心民间疾苦


  陈荐推崇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认为为政者要“议恤远方,以仰禆国计事”“矜恤而休养之所当先”。陈荐对家乡十分牵挂,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祁东县鸣鹿乡)驿马,为家乡祁阳(今祁东、祁阳两县)出了不少力气。有两件事至今为当地人所称颂。第一件是请免漕粮。祁阳县为湖广行省边远县,原来没有漕粮。明正德三年(1508年),湖广巡抚因浏阳歉收,向祁阳借谷1000余石,作为漕粮解往京师。这本来是一时补救措施,不料后来便沿以为例,祁阳每年都要向京师交漕粮1000石。并且此谷以粮船起解去衡阳,必须经过溘浪滩,俗称喝罗滩、建新滩等浅滩,粮船重载,每每触礁则船破粮漂,甚至人船俱没。船破之后,上面责成祁阳赔偿,县令复责民补赔再解,如果再次遇险沉没,则责成再赔,加以运费繁多,官吏索取,趁机牟利,百姓往往因此而家破人亡。陈荐了解家乡人民的疾苦,决心免掉漕粮。“万历五年(1577年)陈荐为御史,以《漕粮改折疏》面呈皇上。”他动情地用家乡话陈述祁阳县漕运交通十分困难,“上有熊罴岭,下有溘浪滩。熊罴岭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卸鞍;溘浪滩水急礁又多,鱼过要压扁,谷过要成壳”,故乞求折银缴纳。皇上准奏,祁阳漕运之苦才得到解除。

  陈荐为祁阳做的第二件好事是均平驿马。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排山新设驿站,运送公文。衡阳、祁阳两县各出夫45名、马8匹。后来驻地的道台和知府议定再加马6匹。因排山地属祁阳,商议由祁阳人负担。祁阳认为不合理,表示反对,又决定由零陵、道州各州县协济。后来,协济的马没有来,衡阳连前8匹都不管了,22匹马都要由祁阳人负担。五六百里紧急公文,且多行山路,马匹不堪劳累,常常倒地而死,须不断补充,祁阳人因此负担很重。祁阳上诉,各衙门都说无可稽考。陈荐在做户部尚书时,知道了这件事,便上书奏请,说明原因,两县平均负担驿马,获得了朝廷的准许,祁阳百姓才被免去额外的负担。

  陈荐为官50余年后,告老还乡,退居林下,闭门谢客,著有《古今衷辨》百余卷,寿八十余。在古代能如此长寿,真是十分稀少了!他能得以高寿而终,既得益于他做事情不疾不徐的稳重性格,更得益于他淡泊名利、不受物欲所左右的高尚品格。明崇祯五年(1632年),陈荐在家乡无疾而终,归葬祁阳陈家祖山,后迁葬毛家埠荷叶湾。

  陈荐一生在多地为官,外任封疆大臣,内任多部尚书。虽然他为朝廷所倚重,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但始终保持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廉作风,权为民所用,终成明代衡阳涌现出的最杰出的清官廉吏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李焘:“囊乏用余钱”的李中丞
陈荐:以矜恤休养当先的河漕总督
许玠:南宋时期“江湖诗派”的骨干成员(上)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陈荐:以矜恤休养当先的河漕总督 2022-02-20 2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