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周 琪 通讯员 唐兰荣
“社区发的这个‘里巷工作本’太实用了,每天要做什么一目了然。”12月13日,珠晖区苗圃街道光明里社区楼栋长王善元刚从一居民家走访出来,拿着手中的“小本本”告诉记者,这既是“民情日记本”,又是为居民排忧解难的“百事通”,他所在楼栋哪家老人独居、哪家孩子上学、哪家有困难都在里面记得清清楚楚。
自珠晖区推广“里巷工作法”以来,光明里社区将“小里巷”与“微楼栋”相结合,将标准化治理与便民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十米”,让社区信息更灵通、邻里关系更融洽、社会治理更高效。社区采取居民推荐、自我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推选出31名楼栋长,并制作了公示牌。但楼栋长选出来了,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大家心里都没个底。“区里提出的‘里巷工作法’给我们带来新思路,里巷不就是由一个个楼栋组成的吗?‘里巷工作法’完全可以引入我们的‘微楼栋’服务。”社区主任谭雅芬一语提醒“梦中人”。
说干就干。社区立即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楼栋长代表集思广益,结合“里巷工作法”,制定了楼栋长工作标准,并在楼栋长微信群里详细解释了“一会三清”“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等内容。现在,社区发布上级指示、工作重点;楼栋长们交流昨天工作、今日打算;每天到楼栋周边走一走,看看卫生干不干净;与邻居唠唠嗑,看谁又搬来搬走了,大家生活有啥新需求,再约个时间一起在小区搞个志愿活动;到周边门店、工地溜达溜达,看看有没有人测体温、门前三包落实没;每月不少于一次到楼栋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户、信访户家中走一走,聊聊天、帮帮忙……这些“琐事”都能在热闹的楼栋长微信群里了解到。
为了方便楼栋长更好地开展工作,社区还量身定做了“里巷工作本”,内容涵盖楼栋居民信息表和工作记录表,除了姓名等基本信息外,还增加了备注栏、动态更新栏,方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记录表分为每日记录和每周、每月小结,做什么、反馈什么,清清楚楚。
今年来,新冠疫情在多地偶发,排查中高风险地区返衡人员成为社区的重要任务。此时,楼栋长们站出来了。他们结合“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建立台账,协助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摸排,发现情况第一时间上报。
过去居民要晾晒衣服被子随便在树上、电杆上扯根绳子,或者直接晒在电缆上,既不美观又不安全。楼栋长王善元了解情况后便在例会中反馈,不到一个月,社区就把30余个崭新的不锈钢晾晒架立好了,赢得居民们点头称赞。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党员王守英突发疾病,常年独居的她,在外地的子女一下子也赶不回来照顾,光华里楼栋长刘小满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社区。社区与衡阳铁路运输检察院志愿者们第一时间担起了临时照顾王守英的责任,忙上忙下协调住院手续和护理。她儿子后来感慨道:“我妈在这样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我也能放心在外打拼了。”
社区是我家,共建靠大家。“通过三清三建、三供一业改造,社区的硬件环境提上来了。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依托‘里巷工作法’,通过标准化治理与便民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社区更和谐更温暖!”谭雅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