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谢小青
“1、2、3、4、5”……感统治疗室内,当老师数到5时,希希(化名)迅速转身,一路小跑,兴奋地扑到妈妈怀里。刘女士紧紧抱住3岁的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想一年前,当看到同龄的孩子嬉笑玩闹,而希希却还不愿意跟人交流,刘女士可别提有多愁了。孩子到底怎么了?当医生说希希的这种情形属于孤独症时,她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好在衡阳国家高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给刘女士一家带来了希望,让希希这名“星星的孩子”重回阳光下。
衡阳国家高新区已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全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共有79名0—6岁听力、语言、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得到康复救助,百分之百实现救助,切实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救助带来希望
让“星星的孩子”重回阳光下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也常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起病于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为特征。由于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抢救性康复期较短,错过以后很难补救。
刘女士回忆,希希2岁时,还只会喊爸爸妈妈,跟他再做深一步交流则完全得不到应答,医生诊断为疑似孤独症,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听完医生的话,刘女士立即就懵了。她怀孕后就没有工作,全家的经济收入全靠长期在外务工的丈夫,而长期康复训练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救治一个孩子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今年,衡阳国家高新区残联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扎实推进全区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只要符合条件,衡阳国家高新区全部进行救助,省定名额范围外的救助费用由区财政兜底。根据政策,每个被救助对象一个月可以获得1600元补贴,一年可补贴10个月。
希望的曙光照进了希希的世界里,也改写了他幼小的心灵。得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刘女士喜出望外。一年16000元的补贴,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她马上向衡阳国家高新区残联提交了资料,并很快获审批通过。
这一年来,刘女士风雨无阻,每天都陪希希去残联定点的博爱儿童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有一对一的个训课,也有音乐课、感统课等集体课。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后,希希明显变得开朗多了,在妈妈和老师的引导下,还能够主动喊“阿姨”“叔叔”。
今年初,希希开始上幼儿园。每天下午放学后再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可以免费治疗,让我们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刘女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民生实事暖民心
实现“应救尽救”
“2—8岁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专业、及时地进行康复训练极为重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同心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吴明骏如是说。目前,该中心共有来自衡阳国家高新区的4个孤独症孩子接受康复救助。
“去年11月份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今年3月15日,孩子终于可以叫‘爸爸妈妈’了。”3岁的天天(化名)是一名孤独症患儿,他在同心儿童关爱中心接受特殊教育,看着越来越阳光可爱的孩子,李女士特别开心。
在博爱儿童康复医院,目前有来自衡阳国家高新区的36名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其中,肢体残疾7个、智力障碍18个、心理障碍11个,大多经过治疗有所好转。
强强是一名肢体残疾儿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康复训练后,如今生活能自理。
为了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及时得到治疗,衡阳国家高新区还有一名儿童在外地接受康复治疗,同样可以享受救助补贴。
对省重点民生实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衡阳国家高新区认真组织开展对象筛查评估和审批,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接受救助,为每一位折翼天使点亮希望。并结合“爱耳日”“爱眼日”“孤独症日”等特定时间,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定期检查督导,详细了解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落地情况,实现康复救助“应救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