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近日,“鱼院士”刘少军来祁东县石亭子镇长安村鱼苗孵化基地调研。他的父亲刘筠院士作为最早一批技术人员,曾在此成功研发出人工授精、纸箱改孵化池等多项技术,轰动全国,为当地百姓留下宝贵的财富——~~~
常宁市:~~~
~~~“东阳红”灵芝进入采摘季
~~~耒阳市1.52万亩烤烟迎来大丰收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鱼院士”刘少军来祁东县石亭子镇长安村鱼苗孵化基地调研。他的父亲刘筠院士作为最早一批技术人员,曾在此成功研发出人工授精、纸箱改孵化池等多项技术,轰动全国,为当地百姓留下宝贵的财富——
鱼苗孵化技术带富一方乡亲

  本报讯 (记者  唐翔  通讯员  付姣龙   高莉媛) 冒着正午的烈日、踏着田埂的青草,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少军,来到祁东县石亭子镇长安村察看鱼苗孵化池,调研当地鱼苗孵化基地建设、鱼苗养殖技术发展情况。

  祁东县的山坪塘养鱼历史悠久,在上世纪中期以前,鱼苗是村民们用鱼箩从外地肩挑而来,路程远、鱼苗死亡率高、品种不纯。1958年,祁东县成立黄土铺国营渔场(位于现石亭子镇长安村),刘少军父亲刘筠院士作为最早一批技术人员,吃住在渔场,成功研发出人工授精、纸箱改孵化池等多项技术,轰动全国,获得国家水产方面发明特等奖10000元。自此祁东县人工孵化鱼苗技术全国闻名,鱼苗远销广东、广西,曾获全国“山坪塘养鱼先进县”。1962年,刘筠院士调走,但他的技术、思路,成为了当地孵鱼户及整个长安村的一笔巨大财富。

  “这里放多少母鱼?”“鱼苗孵化池、孵卵池设计简单又实用”“水源在哪里?”当天中午,刘少军来到合作社基地,连续看了几处鱼苗孵化池、孵卵池,实地走访水源地梅塘水库,察看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了解基地日常管理及鱼苗孵化生长情况后,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给予肯定。刘少军说,长安村鱼苗孵化历史悠久,要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依托现在的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做好鱼苗孵化产业;在继续保持周边生态绿色植被的基础上,扩大绿植范围加种绿树,要硬化附近公路方便村民进出运输鱼苗,把孵化基地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规划有机结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处景观来打造。

  随后,刘少军来到了原黄土铺国营渔场办公场地旧址,得知当地老百姓为感谢刘筠院士作出的贡献,把老房子保存得很好,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旧屹立不倒,且鱼苗孵化事业也得到很好的传承,现已成为全县最大的鱼苗孵化基地时,刘少军很欣慰。村民成威说,老院士作为科研人才,在渔场工作4年,即使后来调走了,但他父亲成建芳作为同事也跟着受益了,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请教鱼苗孵化技术难题,全家靠着这门技术养家糊口,家里三个哥哥也继承父辈衣钵,现在贵州从事鱼苗孵化行业致富,家里建了新房。

  站在原黄土铺国营渔场办公旧址阁楼,刘少军一眼就望到了父亲刘筠院士构思、投资建的孵化池,远处,一栋栋农家别墅毗邻而建。他说下次还会带着儿子、孙子再来长安村。石亭子镇负责人周伟罡介绍,长安村的鱼苗孵化技术带着村民致富,现在有130多户村民从事着渔业生产,靠鱼苗孵化技术、贩卖鱼苗每年收入10万—40万元,家家户户发家致富。下一步,为达到全国各地客户的需求,还要扩大孵化基地规模、扩大鱼苗孵化产量,建成周边省市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关于构建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几点思考
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接续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鱼苗孵化技术带富一方乡亲
酵素生态水稻实验喜获丰收
产区变景区 产品变礼品
精准预约 定点收购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鱼苗孵化技术带富一方乡亲 2021-09-03 2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