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泉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
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
横桂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高楼思妇,飞盖君王。
文姬绝域,侍子他乡。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
试登高而骋目,莫不变而回肠。
唐代·卢照邻《明月引》
中药入口多苦涩,然而入诗却能产生美妙的诗意,抒发美好的情怀。如张籍的《答鄱阳客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巧用地黄、半夏、桅(枝)子、桂心等中药名,倾诉了与客相逢的衷肠。而且这诗还是由药名拆开构成的“连珠体”,平添情趣。
桂枝,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栽培于沙丘或斜坡山地,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还有个名字叫牡桂。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所以桂枝属阳。桂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能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腹痛,症瘕结块,胸痹,心悸,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蓄水,水肿,心悸,奔豚。
古诗词中,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唐太宗《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又是“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唐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宋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元杨弘道《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当然,桂枝常用的还是中药名,即肉桂。晋代郭璞诗云:桂生南裔,拔草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桂枝者达76方之多,外感内伤均用。金代张元素还有“桂为春夏之尊药”之说。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起初跟叔叔学医时,就不满足于诊病开方,而是格外留意研究医理。一天,有三个患伤风感冒的人来看病,叔叔都给开了桂枝汤。即桂枝再配以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而组成的汤药。三个患者服药以后,一个好了,一个无效,一个病情加重。张仲景对叔叔说:“小侄观察了这三个病人。他们虽然害的病一样,但是症状却有不同之处:一个不出汗,一个微出汗,一个出汗很多。我想,应该再换换药方,对后两个病人进行补救,可以吗?”叔叔听了,连连夸奖侄子有独到的见解。张仲景后来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著作不是简单地就伤寒和杂病来讲解如何诊治的医书,而是借诊治伤寒和杂病来讲述辨证论治的思想:诊治疾病,不能只是对症下药,而要从全身去查找原因,从根本上去治疗;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到患者本人,还要联系他的家族情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节令天气等外部原因;同样一种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个患者的病情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这就要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总而言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