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衡阳好医生”伍菊花
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团队:~~~
~~~——记市妇幼保健院医务部副主任董慧珍
~~~——记“衡阳好医生”熊艳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再获成功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破“手术禁区” 挽救患者生命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再获成功

  ■李佳玲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为一位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了“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 )”术。患者术后头痛的症状消失,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脑干附近动脉瘤:手术禁区也能做手术

  今年63岁的赵女士,3天前突然出现右侧头痛,慢慢地看东西也越来越花,整天头痛剧烈。赵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南华大学附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该科医生张磊诊断后发现,其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长了一个动脉瘤。由于动脉瘤增大压迫刺激了神经,从而引起了头痛相关症状。

  张磊介绍说,这个位置的动脉瘤十分危险,破裂后死亡率高,且动脉瘤靠近有“开颅手术禁区”之称的脑干,属于复杂动脉瘤。

  神经内科介入团队认为,复杂动脉瘤开颅和介入弹簧圈填塞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过讨论,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制定了手术方案,决定挑战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通过置入管线栓塞装置隔绝血流的冲击,并重新塑造载瘤动脉。

  “这种新型介入手术,置入的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硬度高、密度大的网状结构,手术难度很高。”张磊说,“不过,病人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9月12日,张磊团队为患者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手术。“在手术中,仔细建立支撑系统,反复比对选择支架规格,精准定位支架,不满意就调整再释放,整个释放过程接近1小时。”张磊告诉记者,“不能抱任何侥幸,手术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要万无一失。”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良好。

  据介绍,南华大学附二医院神经内科于2019年引入该项技术,是目前我市唯一能进行该手术的医院,也是湖南省第四家能够独立完成该手术的医院。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弹簧圈是动脉瘤治疗的今天,血流导向装置是动脉瘤治疗的明天。”张磊医生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瘤直径﹥2.5cm)占颅内动脉瘤5%左右,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是神经科高风险疾病之一。而传统的开颅手术和介入弹簧圈填塞都难度大、手术复杂、危险性高、术后复发率高。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是近几年基于血管内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复发率低等特点,是治疗这类动脉瘤的理想方法。它使用血流导向支架释放到载瘤动脉,能保护和重塑载瘤动脉,从而达到彻底治愈动脉瘤的确切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置入材料,被用于动脉瘤治疗中病变血管的重建,其设计聚焦于将血流从动脉瘤内导向载瘤动脉。血流导向装置技术使用的治疗材料不必进入动脉瘤腔内,而是将密网孔支架置于载瘤动脉,将病变血管的腔内重建后,通过瘤颈表面的新生血管内膜使血管腔内表面重新塑形。在6个月时,80%以上的动脉瘤能够获得完全治愈。

  张磊说:“血流导向装置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为高风险的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手术的致死率。目前,这一技术在巨大、复杂动脉瘤治疗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大疫面前彰显医者担当
用仁心铺就母婴健康之路
勇破“手术禁区” 挽救患者生命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勇破“手术禁区” 挽救患者生命 2020-09-25 2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