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不仅是全党理论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当前历史阶段与国际背景下,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思想依据和行动指南。其中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当前落实“双统筹”、夺取“双胜利”和做好“六稳”“六保”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基本遵循。作为一名地方金融工作者,要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找准金融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努力在现代产业强市建设中开拓衡阳“金融新局”。
认清形势,心中有“数”。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给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增添了种种不确定因素。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衡阳当前虽然金融体系较为健全,但是直接融资比较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而我市目前正处在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市的新起点上,如何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通过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全市金融机构要发力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更大的信贷支持。要持续优化金融环境、规范金融行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打造好“诚信衡阳”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转移到衡阳。要聚力做好资本运作工作,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更大力度挖掘债券、证券等融资比例,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衡阳市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衡阳市推进30家企业首发上市行动实施方案》的实施,办好船山论坛,推动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扛起责任,心中有“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当前,全国疫情防控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经济全面复苏还需时日,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仍面临着较大经营压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解决金融领域的这个主要矛盾的出路在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金融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感”。因此,首先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三农”、中小微等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在落实“双统筹”时期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其次要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确保地方金融安全稳定。同时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开放力度,增强金融业抵御风险的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群众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为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敢于斗争,心中有“谋”。在当前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金融要发展,改革是动力。一是要壮大地方金融。在完成“一县两行”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等方式,做大做强。要鼓励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两类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方式转型发展,提升服务能力。二是要抓好改革试点。支持金融机构结合衡阳产业特点,开发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指导各县市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成效推广。积极推进“政融保”保险支农融资等试点扩面。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设立小微、涉农、科技等专营部门和特色支行,不断加大小微、“三农”金融服务。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通过“船山论坛”,抓好企业上市服务,发挥好企业上市融资咨询专家库作用,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支持和重点指导,推进企业上市“破零倍增”,在实现现代产业强市这一目标中开拓衡阳“金融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