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罗东云
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要做好“立”字文章,在正本清源上实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一是立马克思主义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科学之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广大社科工作者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发展规律、建设路径,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驱散思想雾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是立为民之心。人民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科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社科研究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开展社科工作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三是立经济社会发展之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社科工作者要立足“两个大局”,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加强对市委“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的研究。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党政决策的难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关乎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攻关,及时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资政研究报告。同时,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要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创文创卫等实际工作中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衡阳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