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同学,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被视为“神童”,此事引发质疑与热议。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称,此获奖学生的父亲陈勇彬系该所研究员,获奖项目与父亲研究方向一致,在基因与癌症研究领域发表过相关论文,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调查组。7月15日,云南省大赛组委会通报:撤销其获得的云南省创新大赛一等奖。陈勇彬“公开道歉”。
自古英雄出少年。神童古来就有,国人对神童也多有欣赏、推崇与向往。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著《伤仲永》一文,记载: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五岁的仲永以作诗让观者称奇才,而之后不学,归于平庸。王安石感叹,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可谓是宋代“神童”的样子。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11岁的熊倪则遭遇裁判因素,以微弱差距负于当时的跳水天王洛加尼斯,获得银牌。其一跳走红,赢得了奥运“无冕之王”的美誉。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14岁的伏明霞横空出世,获得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这都是为国争光的中国神童。
但细细回顾,所闻神童也多为诗词人文之能,少有科学研究创造之奇才。近年国人所知,多以10来岁少年考上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而被喻为“神童”,其余就多在体育运动和人文艺术方面,因先天自然条件出色,加以苦练出彩。之外因歌唱、舞蹈、出书而被称为“神童”也有所闻。只是,纵观历史与规律,在科学研究方面,并不是一个能产生“神童”的领域。
昆明六年级的陈同学,奖励被撤、父亲道歉,或许揭露出一个事实:创新成果是“借来的”,“神童”是人造的。“神童”的背后,有其父母的“神通”,权力的“神通”,对打造“神童”给了“神助攻”。表面上看,父亲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用学术奖励荣誉求学业加分”,用心“良苦”。看似是学术诚信问题,但主导的是权力任性、权力操控、权力“神通”。
以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例,作为国字号的大赛活动,每一个项目从活动启动、报名、评审、答辩、公示、表彰等环节,涉及到参赛权、申报权、推荐权、审核权、投票权、表决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与公共权力。这些权力分布在大赛的组委会、评委等手中。昆明陈同学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之所以以不可思议的“神奇水平”参赛并获奖,就是其身后“神通广大”的家长,或明或暗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头换名,从报名、申报、推荐、答辩、表决等各环节、各流程全力助攻、全程打通,直到得到省级一等奖,再获全国小学组三等奖。万幸的是,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举报权,在最后的关头发挥作用,引发舆论关注,才有奖项撤销、父亲道歉的一说。
拒绝“人造”的“神童”,就要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置于阳光下。如此,才能让大赛权力在阳光下、监督下运行,让权力不再任性,不能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