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结婚是严肃的事情,在踏进婚姻的殿堂之前,要事先了解对方的人品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查询婚恋对象是否存在家暴记录,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宝贵提醒。同时,查询婚恋对象是否存在家暴记录,也不失为一次有效的反家暴教育宣传,提醒婚姻当事人,要珍惜婚姻,高度认识家暴的危害,既要对家暴说不,又要避免自己成为家暴的施加者。当然,对于这一措施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公众熟知,尤其是要让办理婚姻登记的人提前了解,让这一措施真正发挥出应有效力。婚前可查询婚恋对象是否存在家庭暴力记录,有利于织牢“反家暴保护网”。义乌此举对于各地来说,都有借鉴意义与示范价值。打击家暴,就是要对家暴行为“打早打小”,将反家暴防线“前移”。
“6·18”购物节,不少人下单了新家电,原有的废旧家电怎么处置?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规范有序、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南方日报:废旧家电回收是个不大不小的“痛点”。拓宽回收渠道,让废旧家电有处可去,有利于提高人们更换的积极性。从消费角度上,废旧家电回收绝对是件大事。中国是家电制造第一大国,也是家电消费第一大国。打通回收“堵点”,有利于刺激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此外,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对环保也是利好消息。企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的回收拆解,有利于推动废旧家电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从而使家电产品在全生命周期里的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更加显著。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体现。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家电更新是刺激消费的一个较好切入点。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通过推动废旧家电回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一则“鄂牌车主染新冠肺炎去世”的短视频热传网络,布满灰尘的车身,配以煽动性文案,引得不少网友感慨。但很快该“新闻”即被证实系故意编造,警方也已介入处理。
北京日报:明面上打着“正能量”的旗号,看似传递着“斯人已逝,生者长思”的道理,本质却是胡编乱造、“看图说话”,消解社会善意,撩拨舆论信息。“伪新闻”集中出炉,“炒冷饭”总能奏效,不能不让人思考:碎片化阅读时代,究竟何为真相。鸡汤化“伪新闻”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越是碎片化传播,越要警惕“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公众应当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和法治意识,无论是发帖还是看帖,保持好奇与热心的同时更需坚持清醒和理性,独立思考,自觉抵制谣言。媒体传播平台也要主动出击,严格监管,做好内容甄别,切勿放任自流。而对于那些频踩红线者,则要严格依法惩戒提高其造谣成本,瞎话不好编了,“毒苗”自然难以生长。清朗的网络空间不能任由“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健康的舆论生态还需各方共同捍卫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