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青蒿~~~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青蒿~~~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青蒿~~~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青蒿~~~
2020年01月0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觅良药之——青蒿
“青蒿黄韭试春盘”
青蒿
  ■谭浩泉

  《送范德孺》苏轼

  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

  “立春咬青”,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古人在一年开始时吃五辛,是认为经过一个冬天后五脏中积攒了许多浊气,要借辛辣之物驱除之。春盘又称“辛盘”“五辛盘”,因盘中装有五种辛辣蔬菜而得名。据《风土记》载:“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芹辛嫩之菜,杂而合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虽是春寒料峭,但有青蒿黄韭入馔,诗人心里早就是春天了!

  诗中“青蒿黄韭”句,说明了青蒿和韭菜是春盘的担纲蔬菜。青蒿又名香蒿、草蒿、苦蒿等,是山谷、河岸、路边的杂草丛中常见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比其他蒿类植物都长得高,因具有解暑、止血凉血、抗菌等作用而被广泛作为药用。

  记得小时候,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天,母亲都要从野地里采回一些苦蒿,有时用来熬粥:将苦蒿烹煮之后,再将洗好的米放入进行熬制,香喷喷又具有功效的苦蒿粥就做好了;有时用来作糯米粑。这样做苦蒿替代了一部分粮食,口感更好,也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砍来当柴烧”,对于这句谚语,很多农村的朋友会比较熟悉,谚语中说的茵陈蒿是三月份采摘刚生发出来,生命力最强的那种,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位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的一类黄花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瘴气。该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表现为寒热往来,反复发作,俗称“打摆子”。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类药物来治疗疟疾。但是,喹啉类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之后,疟原虫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药物的疗效急剧下降。人们都期待着新的抗疟药物的出现。其实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屠呦呦研究团队在经历了近200次实验的失败后,终于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的疟原虫抑制率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从《诗经》到《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再到青蒿素的发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这个过程正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提升的一个缩影。千年前的大文豪苏东坡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他用来“试春盘”的小小不起眼的青蒿,在与他一样黄皮肤黑眼睛中国人手里,变成了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教命良药!这是多么伟大的巧合!当然,这其中离不开诸多精研草药的葛洪、李时珍等等先辈大师们的伟大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衡州陶瓷文化与产业发展思考
“青蒿黄韭试春盘”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蛭:吸血的软箭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青蒿黄韭试春盘” 2020-01-05 2 2020年01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