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0%按政策享受资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率100%’。两个100%在衡阳县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上。”衡阳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肖高登对教育扶贫如此要求。为了确保“两个百分之百”不打丝毫折扣,该县教育局多管齐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收到了实际性效果。
党员干部示范 建立结对扶持长效机制
据了解,该局领导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全县教育系统每个党员干部和教师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学生,一直资助并扶持至高中毕业,局扶贫办将结对扶持情况建档立卡,跟踪考核。
2018年11月1日,西渡镇蒸阳中学运动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之后,镇学区总支和蒸阳中学党支部“结对帮扶”主题党日活动如期举行,该校47名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结对认定。
该县教育系统42个党总支(支部)或以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与辖区内的贫困学生“结对子”活动,或以希望工程、春雷行动等形式匿名资助贫困学生。像这样结对扶持的对象就有7886户,而且一直资助到学生完成学业。
檀山中学初一学生汪美琪是2018衡阳市第二季“新时长好少年”荣誉的获得者,该生一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其父一直在外务工,自幼随姨奶奶生活,3岁后就开始独立生活,日夜与家养的大黄狗为伴。县教育局副局长蒋自强在走访中发现后,将她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联系工程队免费为其装修一层“小洋楼”,自掏腰包为她购置了炊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还与老师一道研究对该生的教育帮助对策,小美琪从此扬起生命的希望,除了坚持努力学习外,还坚持帮助同龄的伙伴,被学生和家长公认为“武水河畔好少年”。
创新管理手段,开辟贫困资助新渠道
“你们这套管理系统真好,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资助落实与跟踪管理畅通了上下渠道,既方便又精准”。今年初领队前来衡阳县学习交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湘潭市教育局副局长齐湘雄如此评价。据了解,为了畅通学生精准资助的绿色通道,该局投资兴建了衡阳县学生资助及教育扶贫管理云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横联县扶贫办、县内几家商业银行、县财政局、县民政局,下联各中小学校,操作便捷,数字化管理精准,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10多起外地市、县(区)教育局的领导来此交流。实现了该县‘互联网+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的目标。”肖高登介绍说:“我们的初衷是一般性地搞准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没想到大投入收获了大效果,值得。”他要求各乡镇学区和县直学校配备好扶贫信息员,并参加县里培训,充分发挥好这一平台的作用。
2018年8月19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衡阳县院士基金颁奖晚会”在该县一中体育馆如期举行,近200名优秀师生,77名特困学生,受到表彰和现场资助。晚会现场募集专项奖励基金1千余万元,颁发优秀师生奖金11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现金58万元。2019年8月23日晚,衡阳县院士基金颁奖晚会在县一中举行,现场资助贫困学生107人,现金53万元。仅2019年该县泛海助学资助建档立卡的大学新生112人,计56万元,全县各乡镇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1689人,计603.09万元。
着力“三个全面”,精准助学一个不缺
教育精准扶贫要全面落实“两个100%”,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关,衡阳县教育局瞄准“三个全面”实施“三帮一”战略,确保两个百分之百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落实资助政策,仅2019年,春秋两个学期共发放教育扶贫资金1102.075万元,其中春季受惠学生8740人,秋季7892人。其中按照户籍地兜底原则,春季补省外就读930人,56.25万元,秋季775人,48.625万元。与此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除教辅资料和高中阶段贫困学生“三免”(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教辅材料)全年共计428.5757万元。在县财政把扶贫专项资金比对上卡之后,县教育局统一印发到账通知书,以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家访或召开家长会进行告知,并回收家长(监护人)签字回执归档。
二是全面落实学籍比对及“三帮一”措施,由基教股协局扶贫办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学籍与扶贫系统反复比对,然后采取“三帮一”措施确保建档立卡的学生按时入学。“三帮一”即“一名学校干部、一名教师、一名乡村干部帮助一个学生。”2018年秋季全县“大走访”,12646名3—19岁建档立卡的贫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了乡村干部与学校教师的走访劝学。关市镇的张多良属聋哑残疾适龄学生,随父去了广东,村小学通过多方努力,派出3名教师利用假期将其接回,并送其到县特校就读。
三是全面落实送课上门制度。在衡阳县乡镇中小学里有一群经过培训的特殊教师,他们是县教育局统一培训的为确保不能随班就读又不能到特校读书的“三类”残疾儿童送教群体,这个团队共有85名教师,对处于失学状态的76名三残儿童送教上门。
今年9月16日,关市镇盘石完小的师生志愿者到本村残疾学生张凤伟的家中,为小凤伟举行升国旗仪式,送教教师唐柏生随即为他上课。小凤伟的爷爷奶奶高兴地流出老泪,村民为之震撼。
据了解,该县为“三残”儿童送教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送教活动由县特校牵头,每星期坚持两次。县特校校长刘小元介绍,“去年以来,我们又多出了一项硬性任务,就是培训送教师资和每周的两次送课下乡,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们很自豪也很幸福,因为每一次我们收获的是‘三残’孩子家长满意的微笑和感激的泪水,以及残疾少儿渐渐懂事成长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