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祁东县石亭子镇立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实际,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合作社+基地(项目)+贫困户”的路子,抓好了黄花菜、油茶等集体产业项目发展,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有盼头有奔头。
针对各村实际情况,该镇党委政府立足现有资源,利用市县出台的产业发展扶贫政策,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几年来,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农业产业“3+N”发展规划,形成以光伏能源、食品加工、油茶种植为引领,鱼苗孵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稳步推进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同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将发展产业与贫困户脱贫结合起来,充分破解了贫困户增收乏力难题,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动力。
据了解,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石亭子镇形成了3种可借鉴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全民参与普惠制发展模式。长安村是石亭子镇3个超过100人贫困人口村之一。为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长安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本村种植油茶的历史、土壤、技术优势,确定了发展油茶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方案。油茶基地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油茶发展管理模式,即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由合作社负责统一流转、开发、供苗、统一技术、管理和销售,村民土地折成股份参与分红。基地聘请贫困户对油茶进行日常管理,2018年为33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有了油茶产业的支撑,长安村的集体经济突飞猛涨,年收入已突破百万元大关。当前村里正在加紧建设油茶加工厂,加速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油茶全产业链。
巧借外力民主制发展模式。石亭子镇黄花町村、洪塘村、石亭子村结合自然资源和农业产业实情,分别发展了500亩、400亩、300亩油茶基地,前期所有的投入都是由村支两委通过“争资跑项”争取的,石亭子镇党委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所有的项目做到了民主决策、运行合理、账目公开。管理人员也都是优先安排贫困人口。所有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抱团合作集中制发展模式。祁东县山脚石薯粉加工合作社主要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统一正宗本地红薯粉原料、加工标准、加工流程等,人人占股分红,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形成统一品牌,提高百姓收入。2018年,山脚石手工薯粉加工合作社的手工加工红薯粉工艺成功申报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社中除去基本开支后余利,提取1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放在村里作为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等开支。剩下的85%作为红利,村民按股份分红,2018年度纯利润达到17万以上。